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02

開滿一整顆樹的木蘭花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第一次看到開滿樹的木蘭花是在紐西蘭,可是我沒有印象。 高中第二個暑假回台灣度假時,很興奮的跟著媽媽的老長官學了一個多月的國畫,班上都是阿姨叔叔伯伯,只有我一個是小朋友。小學一年級開始拿毛筆就只有在寫書法,直到國中才有兩三堂畫水墨畫的機會,但我從來沒有拿過毛筆畫過有色彩的圖,所以對這堂課非常期待。 雖然以前沒學過國畫,但因為我有美術基本概念,拿毛筆也在行,所以很快就進入狀況,大家也不太敢相信我畫的像一個初學者。媽媽的老長官也很喜歡我,我畫的很高興,雖然不太會畫岩石和動物。 班上的阿姨叔叔伯伯們很喜歡畫牡丹,我也照老師的畫法畫了好幾張,但是畢竟我沒看過真正的牡丹,畫得再怎麼好只是很像老師畫的,再怎麼畫我都覺得是抄襲別人的。所以我比較喜歡畫蓮花和蓮葉,只是那個時候是冬天,我也沒辦法親自觀察蓮花的模樣,再怎麼畫也只是靠想像的。 有一天,老師心血來潮特地在班上為我畫了一張木蘭花。老師邊畫邊講解說,他有年到紐西蘭南島的基督城拜訪他的女兒時,看到了這花兒,在河南也有這花兒。我心裡一邊很高興得到特別待遇,一邊卻很納悶......這是什麼花?我怎麼沒印象? 暑假結束回紐西蘭,夏天冬天過去春天來到,這時我才在上學途中發現這木蘭花。每朵花都快跟我的手掌一樣大,很像蓮花,整棵樹只有如此大朵的花,沒有葉子,我覺得很新奇,以前看到開在樹上的花都小小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台北行道樹之一的木棉花,可是木棉花沒有這樣搶眼。 知道當初老師畫給我的木蘭花就是這種花後,我就時常在騎腳踏車、走路時看路旁開滿樹的木蘭花。後來搬到另外一個房子,隔壁的鄰居家門前就有一棵,花苞冒出、開滿整樹、花瓣謝落、綠葉冒芽、大片的葉子長滿樹、葉子枯\黃落下,上學三不五時就會看一下開花期的木蘭花,我覺得我真喜歡這種大朵大朵的花,非常大方有自信的感覺。可是我不知道英文名字叫什麼。 後來大一修的基礎植物學就學到了木蘭花的英文名字:Magnolia。木蘭花的品種非常古老,像是銀杏,所以和現在普通的植物都不太一樣。我上課時聽到這個英文名字非常興奮,高興地跟同學說我好喜歡好喜歡這花喔!今天終於讓我知道他的英文名字了! 當然,像黃色水仙花一樣,我回台灣之後就再也沒看到木蘭花了。幸好英國人都把喜愛的花草移植到紐西蘭去,我在紐西蘭看得到的植物都可以在英國看到。英國的春天到處都可以看到開滿整樹...

黃色水仙花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英國的春天來了。 上個月在路上到處可見到黃色的水仙花:Daffodil,多到好似台灣的野花向日葵,不但是「行道花」也是庭院裡有人照顧的花。離開紐西蘭之後,我很久沒有看到Daffodil了,所以在這裡看到開的亂七八糟的黃水仙,直覺上就想起紐西蘭,八月。紐西蘭的防癌協會是以Daffodil為標誌,八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為Daffodil Day,到處都看的到防癌協會的海報、小貼紙,這個時候的黃色很氾濫,就是要提醒紐西蘭人時時要注意防曬的動作,預防皮膚癌。防癌協會自己還有製造防曬油,我去年還在台灣看到康士美在賣耶! 位在南半球的紐西蘭季節和北半球相反,八月正是春天百花盛開的季節,高二那年選修的美術課下學期必須選一個畫家做模仿。我本來很想選我最喜歡的印象派畫家雷諾瓦Renoir,可是那個剛畢業的美術老師認為我們的技術不夠,不准。煩惱了很久,最後選了梵谷的室內靜物畫,先是用學校便宜的畫料臨摹了他有名的向日葵,再以學校的乾燥向日葵為模特兒,畫屬於自己的向日葵。第二張是挑不太有名的畫,有藍黃色星點背景的靜態花,在挑選花來做模擬畫的時候很麻煩,花這麼貴要怎麼辦呢?到週六的跳蚤市場晃了一下,看到搶眼的黃色水仙花很高興,一大把滿便宜的,可以讓我畫個一個星期。接下來兩三個星期裡,每天都跟Daffodil一起過活,畫盡各種角度的水仙花,所以現在看到Daffodil就有一份特殊熟悉的感覺。 下一個挑的花是難度極高的玫瑰,買了十朵粉紅色玫瑰,每朵拳頭大的玫瑰平均用了一個小時來畫,我想總成績應該不錯吧。不料那個年輕不識貨女美術老師給我一個剛好及格的分數,這才發覺原來美術這種東西實在是太主觀了,如果考大學的科目選美術的話,評審老師要是不喜歡我的風格,那我的成績不是就沒有保障了嗎?所以高三就選考試有絕對標準答案的理工數學科,放棄了我一直都很喜歡的美術。畢竟美術對我來說只能當興趣,不能當考大學的科目之一啊! 以上是我看到黃色水仙花Daffodil聯想到的一點回憶。

追隨哈利波特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每次搭地鐵經過King's Cross王十字車站就會想起哈利波特。看台灣的媒體報導說,因為哈利波特電影的緣故,火車站湧進許多遊客想一探那個神秘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偏偏實際上沒有這個月台啊,所以特地在入口處就高掛哈利波特的宣傳海報,並掛上一個寫著「九又四分之三霍格華茲」標旗讓觀光客拍照。另外一個媒體說,電影中拍攝的場景其實是在第四、第五月台,那個地方才有石柱紅磚圓拱門,而且第九月台並不和第八月台相連,有自己獨立的出入口。 王十字車站是倫敦四大車站之一,建於1851年到1852年之間,有120英尺高的鐘塔,是倫敦通往英國北方的重要起始點,主要的班車都是往英格蘭東部與東北部,再行經東岸抵達蘇格蘭,是聯繫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重要車站。 上週前往劍橋時,必須從王十字車站搭火車,那就可以順便看這個聞名全世界的月台囉!這次有帶照相機可以去跟那個牌子照相留念。可是.......可是.......尋遍整個王十字車站也找不到標有「九又四分之三霍格華茲」的標旗,第九到第十一月台進進出出的旅客又很多,根本就沒看到一個拿著照相機來留念的,我就不好意思拿出照相機來了。也許是哈利波特電影宣傳期過了吧?所以拿掉了。再說那個實際電影拍攝月台好了,因為是封閉的,有車站工作人員守在柵欄前,我拿的票是到劍橋的,並不是在第四、第五月台,所以也不能進去那裡照相留念。反正能親眼看到電影拍攝的地點就好囉!起碼也做過一點類似追隨偶像的愚蠢事情。 比起王十字車站,還有一件更白癡愚蠢的事情,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氣。 上週去牛津的時候,從大馬路跟著人群走進一條古石磚的小巷,我猜這裡一定有什麼好玩的,要不然人不會這麼多。果然,看到一座造型突出的大圓柱形建築物,上前至小柵欄一瞧才知道是這裡圖書館,還是有悠久的歷史哦!看到小牌子上寫著成立於1320年,1426年由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與1602年由學者波特連Thomas Bodley擴建,這個圖書館叫波特連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因為我不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不能進去參觀,就只好在外面晃晃,晃進旁邊另一個建築,裡面有紀念品店,我就挑了一個鑰匙圈算做「到此一遊」的留念。 過了幾天,自己翻了翻以前在網路上蒐集的哈利波特資料,才發現,這個圖書館竟然也是曾經出現在哈利波特電影中的場...

安泰保險的CEO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媽媽上個月託表妹帶了一本書給我看,是徐子婷寫的【膽大包天:百變CEO潘燊昌傳奇】,潘燊昌是安泰保險的總經理,除了長榮的張榮發、台積電的張忠謀,這是我看的第三位台灣企業老闆傳記。趁剛開始放假,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我發覺開始工作、念了MBA之後,看這類書的感觸和之前大學時看的傳記感觸完全不一樣。畢竟有實際的工作經驗,讀後心得當然不同。 MBA教的是如何轉變成專業經理人,一些教授在課堂上說的話與書中的字句相互呼應,甚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果說念MBA有什麼好處,現在我只能說念了可以啟發我的腦子,這只是一個開始,日後吸收各方面知識的速度加快,能迅速的將實況和理論加以比較,找出可改善的部分。 我覺得潘燊昌真是一個80%的好老闆好主管。剩下的20%就是因為他太重感情,對屬下不常在私底下談自己的事情,不太容易變成「朋友」。」。(還有就是書把他寫的太神奇了,我沒有實際接觸過,不能說他「一定」非常好)他沒有「老闆」的架子,尾牙就純粹是慰勞服務員工的餐會,哪像我知道的幾個老闆把尾牙辦成向媒體、客戶、廠商炫耀公司成就的聚會,老闆高階主管是高高在上的主角,某幾個員工卻得花時間來娛樂服務大家,這是什麼道理啊?員工還得梳妝打扮來接待客戶廠商! 越看這本書就越覺得如果以前的老闆或主管都來看這本書有多好!不想想要怎麼激勵員工鼓舞士氣,以為這邊也省錢那邊也省錢就能賺大錢,卻沒考慮到員工的感受,工作並不是只要「賺大錢」而已,很多人的慾望是要個人成長自我突破,除了基本的需求,如果公司沒有辦法滿足較高一層的慾望需求,年輕有創意有活力的員工當然會求去。 令我高興的是他說有的老闆覺得年輕人懶惰眼高手低好逸惡勞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但很少會認為是自己公司有問題,「通常年輕人挑一份工作,往往是看這個機構有沒有讓自己成長的空間,待遇可能只是表面的原因」。是啊!就是這樣子的啊!可惜我對保險業沒有興趣,要不然我就跟著表姊去安泰了,有這種老闆是值得安心的。 潘燊昌具有Leadership理論中的Decisive、Vision、Motivation、Risk Taking、Empowerment、Management of Change,服務業中的Customer-Oriention,個性中有一些是屬於領導人的天生特質,但有很多也是後天發展出來的。不管怎樣,這樣分析...

頭部連體姊妹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剛剛在自由日報新聞網站上看到這幅驚人的照片。天哪~頭部連起來可以一起生活27年!別說生活起居都要合作不吵架,在一起親密地活了27年,不知道要怎麼談戀愛要怎麼有自己的隱私祕密空間? 更令我感到好奇的就是,這對親密姊妹一旦成功的完成分割手術之後,要怎麼適應呢?別說要學會凡事自己來,還要學會尋找自己的未來,對我們正常人來說的生活,對他們看似艱苦,但也值得期待,多麼富有挑戰性!可惜對於剛卸任的宗才怡來說,卻放棄了那樣挑戰性的工作,辜負了支持她的廣大民眾。不知道她下一個工作會是什麼呢?也值得我期待。 原文:【生死相連】頭部相連的二十七歲伊朗雙胞胎姊妹拉莉(右)與拉登‧比加尼,十九日呼籲國際社會協助她們進行分割手術,讓她們結束長達二十七年頭部相連的歲月。拉莉與拉登過去多次尋求分割未果,一九九六年在德國接受檢查時還被告知若進行分割,恐將導致其中一人死亡。在被問到是否願意為對方犧牲生命時,拉莉說,她們等了二十七年就是不願做這種痛苦抉擇。(美聯社)

酒吧裡的談話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昨天是復活節放假前最後一天上課,班上幾個同學又到學校旁邊的愛爾蘭酒館大肆慶祝。我當然也跟著去了,雖然買一瓶酒的錢夠我吃很多東西,但偶而跟同學去喝酒聊天打屁聯絡感情也是應該的啦! 叫了一瓶Archer的水蜜桃氣泡酒,就坐下來在幾個同學的雲煙吐氣中開始了必須憋氣換氣的聊天。不知道為什麼,各國男男女女的同學們在輕鬆的酒吧氣氛裡,聊天聊到最後一定會扯上「性」。 幾個禮拜前的星期五下午,結束了Group Consultancy對客戶的正式Presentation,從愛爾蘭酒館換到照片中的酒吧,聊天的話題還是離不開有關男人女人的「性」,但還是有些屬於個人隱私的部分,所以大家並不是真的那麼OPEN啦!昨晚比較有趣的是,班上的南非同學G講到男人在酒吧要怎麼吊女人的技巧。 這個我以前好像在某些文章上有看過,但印象不是很深,這次親耳聽到同學詳細的分析與敘述,就覺得滿有趣的。他說,和女友到酒吧的男人比獨自到酒吧喝酒的男人還要引起酒吧內女人的注意。 (我是覺得從旁人的角度來看,獨自喝酒的男人猛灌酒,好像一副「全世界都欠我錢」的哀怨臉,女人當然會不喜歡囉!雖然我對和女友一起的男人會多看一眼,但也不會有什麼搭訕的念頭) 同學又說,和女友一起到酒吧的男人充滿了自信與魅力,第二次這男人再獨自到酒吧裡喝酒時,其他女人發現這落單的男人有機可趁,就會上前搭訕。女人還會觀察這男人手指上有沒有婚戒,觀察和一同前來的女性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來判斷是否該展開行動。 好幾個同學都說他們單身時曾經用過這麼方法(但並不是用這方法認識現在的老婆),南非同學G說他會利用妹妹到酒吧,或者是到百貨公司去和美女搭訕,他老婆也知道男人有這一招,所以現在都不准他和妹妹去酒吧,如果是一個人去還無所謂。 越講越神奇耶! 幾個同學還對我和台灣同學W說,下次我到台灣的酒吧試給你們看看。我們兩個卻對他說,不管你是單身或帶著女友到台灣的酒吧,只要你是外國人,一定會有台灣女人上前跟你搭訕的啦!還會用「我想練習英文」的招數呢!他們每個人都睜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好像恨不得馬上到台灣去試試看。 不過台灣的酒吧和這裡的酒吧氣氛不同,這裡對我來說就像是同學間聯絡感情溫馨的餐廳,大家喝喝酒,不管話題嚴肅到討論毛澤東蔣介石佛祖,總...

學講中文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除了幾個主修中文的日本朋友,我很少有外國朋友想學中文。班上那個「我愛中華」的南非同學G,之前向我和台灣同學W說道,早幾年他特地到英國做研究順便拿永久居留證,沒想到這一兩年才發現原來中國未來的潛力更大,全世界四個人裡面有一個是華人,不學會講中文不行,不到中國做生意不行。 他說早知道他就到中國大陸待個幾年就可以拿到中國護照了。(我提醒他:現在中國大陸人口這麼多,想要移民去那裡簡直比登天還難,除非娶一個中國老婆囉!可是他現在已經來不及了)他這一代拿不到,但保證幾個月後即將出生的兒子一定讓他學中文,拿中國護照(可以叫他兒子娶中國老婆)。一有機會他就跟其他同學恐嚇:「五十年後如果你不會講中文,你就落伍了!」 昨天在愛爾蘭酒館教了他們幾句。南非同學G先從他愛的煙草下手,武漢同學S給他一包大陸的「中華」牌紙菸,再跟我們學了一句「你要抽煙嗎?」這句很好用喔!和常抽菸的中國人搭訕,從這一句開始很方便咧!不過我總覺得台語的「呷菸嘸?」簡短有力又親切,除非同學想到台灣做生意,要不然台語只能在大陸的福建省用的到而已。 接著他又想學跟「性」有關的句子,除了我,台灣同學W、武漢同學S兩個人一致認為,「做愛」比「上床」好聽。(雖然我覺得兩個詞都很粗俗不堪,可是講「做愛做的事情」太長又繞口,在大陸又不通)所以就把「你要做愛嗎?」的羅馬拼音幫他寫在菸盒包裝紙上,在心裡又一邊在想哪天他真的跟某個中國女人講了,不知道那個女人會怎麼回答他喔? 另外一個非洲瓜納同學S卻跟我學了不同的句子。他講「你要抽煙嗎」、「我愛你」、「你愛我嗎」咬字超級標準的,仄聲去聲抓的很準,一點都不像第一次學講中文的怪腔怪調外國人。我們這幾個台灣大陸人紛紛稱讚他的發音好,他對中文更有興趣,我又跟他講了一點秦始皇統一文字、中文的部首、字的發演過程,把中文形容成一個全世界最不可思議的語言。當然,第一次對自己的朋友講解這類的東西,不我也發現多學一點相關專有的英文詞句,講到自己詞窮咧!不過,如果我不是要去做專業的「文化交流」,叫我花時間看這個..........我才懶的做咧!

倫敦之眼摩天輪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上次到倫敦水族館經過倫敦之眼摩天輪,沒開放,這個月開始對外營業,到晚上八點都還可以上摩天輪。不知道摩天輪已經開始營業了,本來我和男朋友到這只想看看夜景而已。沒想到我遠遠的就看見摩天輪上的座艙三不五時有閃光燈出現,一個個座艙也在緩慢的移動。 雖然成人票一個人要9.5英鎊(台灣出版的旅遊指南寫的價錢是錯誤的),有點貴,但是這種「不搭不可,再搭不可」的難得機會,我們趕緊買了票上去瞧一瞧。 果然倫敦的夜景真是美得不得了! 摩天輪旁邊有泰晤士河、大笨鐘、西敏寺、國會大廈、女王敝下歌劇院等,燈火通明,我覺得比香港的太平山夜景還要棒。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摩天輪轉一圈要30分鐘,在面積寬敞的封閉式透明膠囊型座艙內非常舒服,在裡面或坐或站或走都OK!快要抵達地面時,還有像雲霄飛車的數位攝影機拍攝喔,人站在東南角向外面的攝影機微笑,不過照出來的效果普通,人太小了,不是那麼好玩。 這個坐過一次後,叫我再花9.5英鎊就免了。 P.S. 圖片是我到倫敦之眼的網站抓的,自己照的還沒洗出來。 London Eye網站

筷子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幾年來碰到不少外國朋友,他們都覺得我們華人拿筷子非常不可思議,一隻手能把兩根木枝或竹枝操縱的這麼棒。我吃麵用筷子用習慣了,有次在紐西蘭到馬來西亞好朋友家裡吃午餐,那天好朋友的專業廚師級媽媽煮了湯麵,卻在餐桌上幫我擺上了他們常用的湯匙和叉子,我嚇呆了.......沒有筷子我要怎麼吃湯麵?這下子我反而覺得馬來西亞人用湯匙叉子吃麵真是不可思議!我可以用湯匙叉子吃義大利麵,卻不會吃湯麵咧。 前幾天武漢同學邀請班上幾個人去他那裡吃晚餐,他和他的杭州室友兩個人煮了好幾道非常普通的中國菜,我卻在他們煮好第一道菜之前,已經先用電鍋燉好一鍋香菇雞,這樣好吃的料,卻還是像上次一樣,我煮的好像比較合中國人的胃口,只有中國人捧我的場,其他幾個同學都不太吃我煮的香菇雞......真是不識貨啊! 那天土耳其同學Berrak看到我們幾個中國人用筷子吃飯,以一種恍然大悟的語氣跟我們說:「我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都這麼瘦了!因為你們都用筷子吃飯!」 我一聽到有點楞住,中國人並不是都很瘦啊(是因為同學妳吃的太胖了)。忍著笑跟同學解釋,是因為你不太會用筷子,所以覺得用筷子吃飯只能吃一點點,所以很瘦,可是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用筷子,吃的可多了! 我向來只聽過朋友對我說,中國人用筷子很厲害,卻沒聽過有人把中國人的身材和筷子聯想在一起(還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誰叫中國人的骨架比較小,怎麼看起來都不胖啊。 我又想起之前在學校餐廳吃午餐時,看到那個奈及利亞同學Ayo用筷子吃炒飯,我看的很難過。不是因為他拿筷子的樣子,他用筷子還滿拿手的,是因為那炒飯是擺在「盤子」裡,不是碗裡,用筷子吃真的是吃的很慢耶。最後他快吃完時,我終於忍不住跟他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會用湯匙吃這一盤炒飯,這樣吃的才多才快啊!他恍然大悟的說,哦~是這樣子的啊。所以同學啊,你也要知道中國人雖然常用筷子,但是也要看吃的是什麼東西擺在什麼容器嘛!彈性可大囉。

牙齒回憶錄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最近看到幾個網友各自寫出看牙記,勾起我滿口補過的牙齒,一路否極泰來的記憶。我笑的時候會露出整齊的白牙,有些人以為我矯正過,有些人以為我牙齒沒蛀過,事實上,我實在是不好意思讓大家再繼續誤會下去了。(其實,有如此美好的誤解也是滿好的耶) 我對牙齒的記憶要回溯到換乳牙的年紀,我只記得那個時候為了要拔乳牙,痛苦了十幾次,什麼外婆想出的把縫衣線的一頭套在快要掉的牙齒上,另一頭則套在房間門的手把,就這麼用力一關門,「碰!」,照理說牙齒應該是會應聲落地,可是我記憶裡好像沒有一顆牙齒是這樣掉的,因為牙齒還太愛我的牙齦了,門關上時,我的頭也順著往門上一靠。反正這個方法不行就對了,不但氣牙齒沒拔起來,還更氣這把我的牙齒弄得更痛! 媽媽每天都吩咐我沒事要用舌頭搖一搖快掉的牙齒,當然不忘警告如果舊牙不敢快拔掉,新牙長出來就會變成虎牙,很醜的!除了「關門法」、「牙醫法」,只有一顆乳牙是很輕鬆自動的掉下來,記得那天我坐在客廳自己一個人邊看電視邊啃甘蔗,雙腳夾著垃圾桶,嚼完甘蔗吸完汁就把甘蔗渣順勢吐到垃圾桶,其中一顆煩惱多時的乳牙就這樣被我吐進垃圾桶。本來想翻一下垃圾桶找出那顆輕鬆落地的牙齒,可是垃圾桶裡的甘蔗渣太多了,找不到。不過我那個時候還是非常高興喔,蹦蹦跳跳跑去廚房跟媽媽說。不用去看牙齒流很多血,真是快樂耶! 新牙齒長出來後,媽媽還是不厭其煩的吩咐我一定要沒事用舌頭把牙齒往外推,這樣牙齒才會長齊。好不容易牙齒長齊了,還是照樣繼續駐牙,一口爛牙三不五時到牙醫那裡補,很痛很痛耶!永遠忘不了小學對面的那家青X牙醫,總覺得那家牙醫的技術超爛,每次去都痛的要死,連現在經過那裡都覺得好恐怖。 另外一家牙醫就是在台大公館那裡,媽媽常去光顧的診所。那是一個牙醫家族開的,爸爸、兒子、媳婦都是牙醫,那兒好像是我家的「家庭醫生」,邊看牙齒跟我們聊聊近況,現在好像爸爸和媳婦都沒在看診了,記得我之前回台灣跑去那裡看牙齒的時候,護士小姐還找不到我的病歷表,因為實在是太久遠,我已經很久沒去那裡看了啊!我很多牙齒都是在這家牙科診所補的,感覺就好多了,那時補牙的材料是銀黑色的,前不久回去看牙齒的時候,還順便當了一次學習的實例,老醫生告訴年輕醫生說,以前是銀色的,現在則都是白色的。ㄟ?把我的牙齒當「歷史見證人」喔? 我牙齒實在是...

爛兩性平等法?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是台灣的三八婦女節,我總覺得「婦女節」是給結了婚的女人過的,到現在這個坐二望三的年紀,還是認為我既不能過兒童節也不能過三八婦女節,最適合的就是329青年節。 前不久剛通過的兩性平等法也在今天開始實施,看似有照顧到女性同胞的權益,看似給予當爸爸的人有時間看護小孩,但總覺得政府缺乏適當輔導措施,老闆們缺乏員工權益重要性的觀念,我想今年內大概落實性不會太糕吧?正在上班工作的男男女女也不能有太大的期望。 就政府方面來說,勞委會將在6月提出七項子法,詳細內容我是不知道,但我是滿期待這七項子法能補強兩性平等法的不足。總是要對政府的法律要有信心一點嘛!哪裡不好就修改哪裡,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是這樣子的。我住哪個國家就覺得那國的政府爛,不知道是因為我老住到政府不太好的國家呢,還是因為全世界的政府都是這負德行? 不過,一定有很多企業老闆想鑽法律漏洞,還講什麼現在經濟衰退,執行兩性平等法不實際。但是這些賺大錢的大企業老闆都沒有想過員工已經幫他們賺多少錢了,花一點錢照顧到員工的權益,不但能鼓舞士氣,員工做起事來的心情更是好,錢才會賺得更多,這個叫「投資」啊!光想怎樣壓榨員工,賺更多更多的錢,這急功近利的態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改喔? 照老師的說法,這個叫Communication Gap,就像代溝一樣,政府、企業、員工之間的溝通有落差,企業做不到政府、員工所要求的,政府做不到民間的所需,多滿足對方的需求才有辦法達到雙贏的地步咧。ㄟ......這一段好像在寫報告似的,趕快給他結束。 Anyway,兩性平等法實施的今天也是給我一個警惕,記得日後要多聽聽屬下的聲音,不要光想自己的利益喔。

到底哪個部長最有錢?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從以前上班開會,到現在每天每天都要跟同學開不同的小組會議,常會碰到趁機隱喻諷刺或明講臭罵某人,如果這些跟會議主題有相關那就罷了,偏偏有人罵到離題,對人不對事,簡直就是浪費全部在那裡開會的人的時間!最恨的還是,有些人認為這些毫無相關的事情非常重要,一講再講,講個不停。 昨天和今天我從華視新聞上看到新上任部長到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的片段,大部分的焦點都擺在宗才怡這位第一位女性經濟部長身上。因為新聞記者只有把宗才怡的窘況節錄下來,我就不清楚到底分辨晶圓與光碟的「專業」意義在哪裡,也不清楚把新上任的部長財產資料拿出來指責的意義在哪。 我能瞭解宗才怡接受質詢時國語不輪轉的心境,國語不流利,回答得結結巴巴,搞不懂國民毛額、國民生產值的中文名稱,跟我幾年前剛回台灣工作的情形真類似,不過宗才怡國語咬字發音字正腔圓的,我那時的國語發音還很ABC咧。雖然我的英語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好,但是在講專業用語時起碼都是用英文,要死背中文用詞還要很流利的從口中講出來,沒有一段時間練習真的是很困難。好在當初工作的環境裡,同事、客戶都必須懂那些英文專有名詞,講起英文來大家還非常歡迎呢。 剛剛看聯合新聞網的報導,竟然有立委要求宗才怡幕僚: 1. 不准遞小抄→你以為你是老師,在考試嗎? 2. 不准說英語→雖然英語不是中國人的語言,但宗才怡使用他熟悉的語言和民進黨使用熟悉的台語,道理不是一樣嗎? 3. 不可以實問虛答→這更好笑,歷年來哪個政治人物不以太極式回答問題呢? 沈富雄更認為以宗才怡之前的經驗來當經濟部長,「膽子稍微大了一點」。雖然我也覺得這需要膽識,但不認為這種話題值得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來。更好笑的是,幹嘛在施政報告質詢過程中教導「如何做官」?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浪費人民的金錢。 今天宗才怡登上最有錢的部長寶座,我更覺得無聊。他才剛當部長沒幾天耶!立委是要部長上任前把財產全部轉移呢?還是要行政院長替國家找一個窮人當各部會首長?我真的不知道意義在哪裡,他們又不是當了好幾年部長,吃了人民好幾年的血汗錢呀! 我第一次看到宗才怡出現,是在華視新聞報導長榮華航之間的鬥爭,那時我非常驚訝華航有個講英文的女總經理。沒想到第二次看到他的時候,竟然就是當經濟部長了。說老實話,不管這位新經濟部長國語有多...

回憶剛到倫敦時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才星期一,就已經在盼望週六的來到。之前那股「我喜歡星期一」的勁兒都已經消失無蹤了。最近過完週末後就沒有什麼靈感,很想貼些東西上來,所以今天就偷懶一下,把尚未開奇摩筆記前我在新浪網BBS貼的,重新整理一下擺上來。看了一下,有點變成懶人食譜秀了說..... 2001/09/24 終於可以貼文章上來了 又到了英國的午餐時間,我今天又做了一頓懶惰午餐....不過很好吃哩! 三片塗了蕃茄醬的黑麥土司 + 切丁的加州李、GALA蘋果混低脂美乃滋 快速、營養、好吃~! 本來還想照個相片留念,可是這三明治看起來不是很上相,所以....放棄。 2001/09/26 現在每天下課的回家路上,就是我開始思考晚餐的時候 今天我又發明了一種懶人做菜法哦!(我覺得這裡快要變成我的個人料理發表會了) 乾的湯包粉 + 煮好的飯 + 雞肉 + 芹菜 + 水 全部攪拌在一起,擺進電鍋裡蒸,快速又香又好吃的晚餐就出來啦! 因為我的實驗太成功了,所以我決定明天下課的時候,要去一趟超市買所有口味的湯包回家,按照每天不同的心情來煮飯!當然也是要買一些青菜肉類啦,這樣稀飯味道才會棒哩! 2001/09/29 我正在吃午餐,夢寐以求的模擬pizza... 原本以為要做這頓午餐要等很久,沒想到超級快的,切好、放進烤箱、洗完菜刀、占板,竟然就已經烤好了! 知道要怎麼做嗎? 就是把土司麵包當作pizza的底,先塗上蕃茄醬,再擺上青椒、蕃茄、洋菇、培根、起司絲,擺進烤箱(烤箱要先預熱)。 11點半進廚房,12點可以端著我兩片模擬pizza到房間吃啦 2001/09/30 我從格林威治回來囉! 好累...好想睡覺.... 我們從西敏寺搭船沿著河,一路向東,船上的解說員沿路解釋了沿岸的重要建築物,有許多超過百年的歷史性建築,真是漂亮。到了格林威治後,我們去一家墨西哥+德州餐廳吃午餐,經過格林威治當地的跳蚤市場,充滿藝術氣息的跳蚤市場,然後才在風大雨大的氣候下,慢慢地走向格林威治最重要的皇家天文館(不知道有沒有翻對,正確的英文是Royal Observatory)。因為進天文館還要五英鎊,所以我們都偷偷地走到旁邊的標誌照相,並沒有很多人知道這地方,嘻嘻。 格林威治這個小鎮真的很漂亮...

愛唱叉燒包歌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周蕙前陣子不是有出兩片老歌新唱的專輯嗎?我不喜歡美美的抒情歌,竟然是喜歡搞怪的輕快版「叉燒包」、「偷偷摸摸」、「打噴嚏」。一開始聽的時候,覺得周蕙怎麼挑不專挑非大眾化的情歌,這首真是難聽死了。可是聽久了之後,怪怪的歌詞配上輕快的旋律,真恨不得趕快衝到KTV唱他幾百遍。所以我決定回台灣之後,每次去KTV唱歌一定點這三首歌來唱,周蕙的轉腔也一定盡量給他模仿到家,然後在曲尾把歌詞改成「我最愛吃是小籠包」~~ 「叉燒包」歌詞裡面出現好多好吃的包子名稱:叉燒包蓮蓉包豬肉包玉薯包豆沙包廣東包上海包,光是聽到歌詞就很想吃,尤其是那句「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聽到就忍不住想要說「我啦我啦」! 那首「偷偷摸摸」更是一首怪怪的歌,我看了歌詞還是不知道到底在唱蝦米碗糕,不過之前我聽周蕙唱「拍拖」時,老是以為他在唱「怕脫」,想說這個歌詞怎麼怪怪的,偷偷摸摸=怕脫?把拍拖的部分改成「怕脫」的意思就爆笑了: 偷偷摸摸難道就算錯 你自己想啊 你自己說呀 你還不是去拍拖 怎麼你會遇到我 你「怕脫」 不是我「怕脫」 你還要罵我錯 我沒錯 你也沒有錯 「怕脫」算什麼 對嘛! 台灣那個地方不「怕脫」呀 那個不是偷偷又摸摸 我不說你 你也沒有說我 姐妹兩個都不錯 明天一塊去「怕脫」 Anyway,我明天去亞洲日本超市會記得買一盒叉燒包,邊吃邊唱「叉燒包」!

批評麥可波特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大部分念過產業經濟企業管理學或在商場打滾多年的人,都知道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是哪號的大人物。我不是念商的,之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也很懶的看一些什麼商業書刊雜誌,很努力想看懂也是看得很辛苦,所以除了我在紐西蘭看過的長榮、台積電老闆的傳記(中文),其他一些大企業老闆的名字啦,甚至麥可‧波特我都不太熟。直到麥可‧波特去年七月底到台灣演講時,在廣播新聞中聽到麥可‧波特對台灣未來經濟策略走向的意見,又從一堆朋友那裡收到他的演講中文翻譯稿(不只收到一次喔),才知道台灣商人對麥可‧波特就像台灣對張忠謀似的當作神在膜拜!講的誇張一點的,就像是大陸人對毛澤東那樣的敬仰與尊崇。 可是說老實話,我收到那麼多封同樣的中文翻譯稿,我還是沒有看完。因為我覺得他講的很玄,看不太懂他在講什麼,我也不知道我看了能對我有什麼幫助。 不過這學期開始念商業策略性的科目,除了財務會計老師之外,幾乎每個教授都會在課中提到麥可‧波特的Five Forces,我才開始漸漸瞭解麥可‧波特所講的理論,也看懂了去年他的那篇中文翻譯稿。除了美國籍的大師,有的教授還會提到日本的產業全球化管理大師Kenichi Ohmae,根據念法我翻成了好幾種日文名字,我還是沒印象.......後來才知道他的漢字名字是大前研一。這個國際級的日本策略大師英文還不錯ㄋㄟ。 教授會在課堂上提到麥可‧波特,並不表示教授都像台灣人那樣把他當作神在膜拜,四個教授裡有三個批評麥可‧波特的Five Forces理論。他們覺得麥可‧波特提的理論固然好,但是還有其他的因素沒有包含在那波特五大因素中。教商場策略的教授還自己另外研究出四大因素,並且說波特名為「世界級競爭策略大師」,但是他書中所提的實例全都是美國的公司企業,那還算是「國際」嗎? 對啊,美國人都把自己看的最偉大,大部分的台灣人也都把美國當作台灣大陸以外的國家的代表,所以也就會把麥可‧波特當作神一樣的在膜拜了。現在覺得幸好我沒有到美國唸書,要不然知識觀念侷限在那個難以擴展到全球,要不然變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那可就不太符合21世紀全球發展的目標啦! 忘記是哪個中國古代名人說過的話,他說不要尊崇古人的道理,要努力批評、找出裡面的錯誤。這句類似的話,好幾個教授也在課堂上與我們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