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02

巴西得冠軍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這張是巴西同學去倫敦市中心看完巴西與德國的冠亞軍之賽後,在特拉法加廣場拍攝的照片。讓人不禁懷疑,這到底是在倫敦還是巴西?全場只看得到黃綠色出現! 我只和幾個同學在學校旁邊的愛爾蘭PUB看比賽,沒有力氣再到市中心的PUB看球賽了。有幾個同學特地花錢去賭這場比賽,有的是賭雙方一比零,就是沒有預料到巴西的Ronaldo會踢進第二球;另外一個同學則是賭雙方一比零,還有巴西對德國二比零,剩下的幾分鐘,他就不希望巴西在踢進第三球,拼命叫到「這樣就好了這樣就好了,不要再踢進一球啦!」……和有賭的人一起看球賽真是有趣!

最近迷上的作家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從以前在紐西蘭到現在,我一直都很不上進,我只會看英文的課本、參考書,比較喜歡看中文的閒書當作娛樂,要我看什麼小說散文傳記(看不懂詩)都比較喜歡看中文的,以前在紐西蘭就是因為中文書非常缺乏,才會「淪落」到跑去看金庸,到了大學是拼命在學校的圖書館看大陸簡體中文的書,也是這樣練會了閱讀簡體中文,看完整排的魯迅全集,也看完了民末清初五四時代的作家傳記與作品,這些作者因為和共產黨有牽連,在台灣不太容易看得到。 這次去愛丁堡和約克旅行,我想在火車上應該會很無聊,買本女性雜誌來打發時間,我還挑了很久咧→很多七月的雜誌都有不同的小贈品,有袋子、紫色墨鏡、海灘夾腳拖鞋,真的就變成買雜誌就是在買贈品喔!買了雜誌卻又覺得帶這樣重的書在身上是一種累贅,愛丁堡有幾家便宜的書店,沒有習慣看英文書的我,一時之間不知道要挑什麼書好帶在身上,差點要挑了什麼「傲慢與偏見」這種三本兩英鎊的書,可是一次得買三本才行,麻煩。不小心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Roald Dahl(羅爾德.達爾)。 以前高中的英文課,老師挑了他的Lamb to the Slaughter當作我們的短篇小說課文,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也有指導戲劇的英文老師念這篇小說的語氣,不同腳色的語氣與腔調也都不同,聽老師念文章是一種享受。後來我的英文補習老師說Roald Dahl寫的兒童書籍也非常有名,非常適合大人閱讀,我就看了他的那本The Witches真的很有趣。 所以我就決定要買Roald Dahl的書,一定要有那篇Lamb to the Slaughter。 有了很輕的書讓我帶在身上,英國天氣好時,坐在咖啡廳、公園裡看書真的是一種享受,當然啦,身上一定要穿的夠暖,風還是有點冷的! 多年後再看那篇我研究的快爛掉的短篇小說Lamb to the Slaughter,因為我的英文進步了,人生經驗也變豐富了,又是另外一番感受。再看其他的的短篇小說也非常緊湊有趣,永遠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結局,看了一篇又是一篇,用的詞句文法都不太艱深,一點也不覺得看英文小說是那麼的困難。Roald Dahl擅長描述場景、人的動作表情,好像我人就在他設計的場景中看著各角色在講話,把他寫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一定也是很吸引人的。 Lamb to the Slaughter講的就是一隻羊腿,老婆用羊腿謀殺那個想要離婚的老公

皇家艾伯特演奏廳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皇家艾伯特演奏廳=Royal Albert Hall 這是一百多年前那位長得有點豐腴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她的老公艾伯特親王的偉大理想→想在倫敦的肯辛頓區Kensington建一座可以容納3萬名觀眾,像羅馬競技場的演奏廳,不過因為預算有限,最後建造出來的皇家艾伯特演奏廳就只能容納8千人,但是外表依舊是很雄偉壯觀,暗紅色配上米色的浮雕,鋼鐵玻璃圓頂,1971年完工。跟一般我所去過的演奏廳大不相同,出入口就有12個唷,因為是圓形的,不像普通四四方方的演奏廳一樣只有一個出口。每層樓都有可以吃吃喝喝的餐廳,每層樓的餐廳裝潢、等級也不相同,甚至於有的包廂或座位也可以點餐唷。 我們研究過,結論是二樓包廂的視野最好,所以票價也最貴。坐在最下方的普通座位雖然離表演者最近,其實也不太好,「俯瞰」整場的角度不佳。我們訂的位子剛好在舞台的後方、交響樂團的上方,其實看得還滿清楚的,就是舞台上有個死角看不到,不過會站在那裡的都是不太重要的角色,所以也無所謂啦,而且我個人認為,能看到交響樂團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呢。 這演奏廳除了戲劇、音樂會,還有英國電影頒獎典禮啦、麥克傑克森等大明星的演唱會啦,都曾在那裡舉辦過,會場外的走廊牆上都有劇照,每層樓都給他走一圈,看看這些歷年來的劇照也是滿有意思的。我們的座位還排過合唱團坐的地方哦,並不是只有觀眾才能坐;而下面的圓形演奏場合也可以放上幾百張椅子給觀眾坐。這個演奏廳真是多功能,要感謝維多利亞女王和艾伯特親王囉。 地鐵站:South Kensington 在Victoria & Albert Museum、Natural History Museum、Science Museum、Imperial College、Royal College of Music的北邊;旁邊剛好是Royal College of Art

天鵝湖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從小就很想看這齣劇,之前在碰到俄國芭蕾舞團來台表演,我卻沒有把握機會去看。去年底我拿到一張天鵝湖的宣傳單,本來也想去看的,結果事情太多,把芭蕾舞的事給擺在一邊,等我想起來的時候早就已經過了表演時間了!一拖就拖到現在,終於和品三約好一起去看六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公演的最後一場……(謝謝康鴨的消息喔)。 小時候很想學芭蕾舞,女生好像最想學的不是芭蕾舞就是鋼琴喔?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媽媽沒有給我去學啦,現在想起來還好沒有學,要不然我補的習變得更多,都沒有時間玩耍了!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但事前沒有好好做功課,壓根不知道劇情的來龍去脈,就發生了一些很爆笑的烏龍事件。我和品三就只能從以前看得日本少女漫畫,來回想天鵝湖的劇情和角色到底是什麼! 一開始出場的是穿著中古世紀服裝的男女,服裝顏色有淡土色、淡橄欖色、鵝黃色。我想不會吧,跳舞跳這麼久,我們到底是不是要看天鵝湖啊?怎麼都沒有身穿白裙的天鵝出現?這些人怎麼還不下場換人?怎麼交響樂團沒有演奏出天鵝湖的招牌曲調?我們有沒有訂錯票?還是走錯廳了?雖然那些中古世紀的服裝非常漂亮,女生的裙子長,大概是紗做的,輕輕地飄呀飄的,真是美。跳舞跳了半個小時,終於全部下場只剩下王子,樂團也終於演奏出天鵝湖的招牌曲調,我大喘了一口氣~太棒了! 第二幕的場景就是天鵝湖,一開始飄動的乾冰加上暗藍色的燈光,我覺得看起來真的很像深海水流飄動的模樣,感覺很棒。然後就是一大群天鵝出現,我數過舞台上最多出現了59位天鵝,由上往下俯瞰的感覺好像是在看仙女跳舞似的,很不可思議唷。裙子好像是小圓形碟子,舞者的手呀腳呀一下子往上伸展,一下子往旁邊擺動,整齊劃一地構成了有趣的幾何圖形。我覺得女主角白天鵝的肩膀長得寬了些,我是外行人看不懂啦,但我覺得和其他當配角的天鵝比起來,白天鵝動作沒有顯得特別溫柔,和我想像中的溫柔美麗的白天鵝有點差距。 我們常在漫畫裡看到的黑天鵝在第三幕出現,肌肉又更結實,但是看到黑天鵝連續的32轉,哇塞!真的是嚇到了,好棒啊!雖然有一幕黑天鵝單腳站立時,沒有男主角的扶持,有點不穩地動了兩下,我還以為是我看錯,眼睛眨得太快所以看不清楚咧。男主角跳得也不錯,上半身的肌肉被衣服擋住看不到,但是下半身腿部肌肉很勻稱,真的就像是文章中常講到「力與美的結合」,(這讓我想起雲門舞集,雖然我沒看過雲門舞集啦)

端午肉粽替代方案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是端午節,吃不到燒肉粽鹼粽湖南粽紅豆粽。昨天去日本亞洲超市也沒看到他們在賣粽子……小小的失望,太可惡了,竟然沒給我賣粽子!我決定要做油飯! 好幾個月前自己做過一次油飯,可是嫌麻煩,那包兩公斤糯米就再也沒動過了。這次我上網找了一下油飯作法,簡化成「懶人油飯食譜」,超級簡單超級容易成功的!比上次還要好吃唷~ 材料: (1)香菇4朵、蝦米3大匙、排骨豬肉切塊 (2)糯米3杯 (3)麻油1大匙、沙拉油1大匙、薑末1大匙 調味料:醬油2大匙、醋1大匙、糖1大匙、烹大師1小匙 作法: (1)糯米稍微洗淨後浸泡過夜,香菇、蝦米用熱水泡過備用(水要留著)。我將排骨的肉割下來後切塊用醬油醃10分鐘,骨頭留著。 (2)將材料3的麻油、沙拉油倒入炒鍋中加熱,放入薑末爆香,再放入材料1中的香菇絲、蝦米、豬肉炒熟,加入調味料使材料入味。 (3)加入泡好的糯米,攪拌均勻再將之前泡香菇蝦米的水1杯倒入鍋中,繼續攪拌到稍微有點黏稠的狀態,放入電鍋裡蒸半小時(之前切剩下來的排骨就插進飯裡),就OK了。 除了事前的浸泡糯米和之後放入電鍋蒸,切切煮煮的部分只要花半小時的時間,超級輕鬆的吧?

老實說隨便說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其實,我是一個極度缺乏自信心,極度悲觀,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你不相信,那我也只能說你看的到是我善於演戲的外表,內在的一面怎麼樣也是不會顯現出來的,起碼目前也只有一個人知道。 這又或許是太陽星座在搞怪,有了悲觀也一定要有樂觀來平衡一下。 有時候會想一了百了,可是又沒有勇氣做出那個行動。走在路上想要被車攔腰撞了算了;站在窗邊會想要跳下去算了;拿著刀子會想插進大腿或胸部算了。以前國中寫週記不小心透露出一點痕跡,被導師叫去特別關懷了好一下子,害我曉得以後不可以明確寫出來給別人看了。 我明明不想跟別人講太多,老是悶在心裡,卻總是很雞婆地想當心理輔導師去挖掘別人內心的事情,很矛盾。 我也不知道這篇的主題是什麼,發發牢騷碎碎念一下,看到的朋友請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太關心,我會受寵若驚的。謝謝大家。

兩者的界線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我常常在想,「未雨綢繆」和「杞人憂天」的界線在哪裡? 過之與不及都不好,可是不同人看的角度不盡相同,標準也不一樣,到底要聽誰的?如果有公認的評審定下很主觀且不客觀的標準,旁人摸不清那界定模糊的標準,要如何判定自己是否是「過之」還是「不及」,還是剛剛好達到標準呢?如果沒有公認的評審,大家都有權力發表意見,那麼…如果聽了其中一方,到時候事情真的發生了,要怪誰? 我在想,這會不會是和我的太陽星座有關連?所以我老是要找兩者的平衡點,老是不想做「過之」或「不及」的事情。做決定真得很困難,因為,因為,我常常想太多了。可是,到底想太多是好事還是壞事?誰來告訴我?誰能告訴我?我知道,除了我自己,沒有其他人。所以這才讓我更猶豫更迷惘更加不知所措。 所以人生就像賭博吧?下定決心、做了決定就像是下注一般,輸了,也得乖乖認輸;贏了,是運氣好,狗屎運來到。

本班的寶寶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這是我們班南非同學上個月才出生的小北鼻兒子,超級可愛的,這麼大一隻,根本就不像才出生幾個禮拜大的小寶寶! 這是我們班開始上課後第一個出生的寶貝,我同學也和他老婆一樣,肚子漸漸地長大,我都搞不清楚到底是他老婆在懷孕,還是他在懷孕? 他的名字叫做Zweli,我已經幫他想好中文名字要叫「瑞利」,或是「睿里」,小北鼻啊!你老爸對你有很大的期待喔,你以後一定要不負你老爸的願望,成功拿到中國大陸的護照或是娶一個中國辣妹啦!這樣你老爸在大陸才可以吃得開!

幾米的桌面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我最近迷上了幾米設計的桌面。 不太喜歡他之前設計的六月月曆桌面,因為是配合畢業季節,設計的桌面都是貼在昏綠黑板的大頭照,缺乏一些色彩,不好玩。而且我又沒有要畢業,用這個桌面太不合適了。 不過現在幾米與露得清合作,新出了一系列的月曆桌面,主題是圍繞在「忠於自己靈魂的女人‧心裡有一盞光」,這個月的桌面就藍的很美很夢幻,大家有興趣也去抓下來用喔! 幾米 的網站

印度歌曲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來英國這一年,認識了不少要好的印度同學、印度文化之外(也吃了不少的印度甜點),聽的最多的的就是印度音樂。我的印度同學好像都不太愛聽印度歌曲,都是聽英文歌,就好像我一些日本朋友一樣,我會唱的日本流行歌曲都比他們還要多!所以我聽的印度歌曲不是同學介紹的,而是半強迫式地在宿舍聽,因為學校宿舍太多印度人了,三不五時就給你放高音貝的印度歌曲,雖然我也常在宿舍聽到一些馬來西亞人放的國語歌曲,那這些我都聽過也會唱,那些印度歌的音階幾乎都是高八度加三級,旋律短而急促,這時候我真的瞭解中國成語的奧妙,什麼叫做「魔音穿腦」!我一度懷疑,印度的引蛇曲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邪魔? 我也不是歧視或看不起印度歌曲啦,因為有一首印度歌我就很喜歡,完全不像印象中的旋律,這首歌名叫Say Shava Shava,是一個在美國的台灣網友寄MP3給我,嘿!我真得很喜歡聽喔。我後來問了印度同學,他們說Shava的意思就是Let's Celebrate,歌曲裡非常熱鬧,是電影「Kabhi khushi Kabhie Gham...」的配樂。其實,現在印度的電影就像20幾年前的「火爆浪子」Grease,電影裡三不五時就給你唱歌跳舞,典型的歌舞劇。一個印度同學他自己就覺得很受不了,每每說到印度的電影他就一副「天哪」的翻白眼表情,這樣比起來,台灣的電影我還滿喜歡的,只是能去電影院看的機會不多,常常是我想去看時早就已經下片了!受到的待遇和西洋影片怎麼差如此大? 圖片上就是Say Shava Shava電影的一幕,唱歌的是一個60幾歲的歐吉桑,和一群年輕貌美的辣妹喔!我印度同學曾經在網路上給我看過目前印度的十大受歡迎帥哥藝人,哇塞!真得很帥喔,我想應該是北印度的人吧,皮膚都白白的,鼻子高挺輪廓也深,很像南歐人呢!印度美女也是漂亮極了,一個印度同學的老婆就很漂亮,講話很有家教,笑起來很有魅力(哈哈,他老婆也說我笑起來很可愛ㄋㄟ)。可見大家對帥哥美女的判定標準都是相去不遠的。

熱吻中的男女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這張是我在義大利米蘭主座大教堂旁的旅客服務中心買的,由Francesco Hayez畫的,畫作名稱是IL BACIO。其實,我本來是只想買主座大教堂相關的明信片而已,卻不小心看到這一張充滿熱情的複印畫,一對年輕男女在樓梯口熱吻,那股散發出的魅力簡直是無法抵抗!畫家把那少女的絲綢服飾畫得閃閃發亮,左手抓著男人的肩膀的力道好像是要表達『我愛死你了!』哈哈~畫得真是栩栩如生,好像兩個人已經親上一世紀之久了喔!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也許是站在樓梯口的原因吧?我總覺得他們是在偷情耶。 P.S. 懂義大利文的朋友,拜託請跟我說BACIO是什麼意思啊? 備註:明信片印刷製作- Emilio Modric Editore, Ancona, Italy

綽號「露露」的由來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好幾年前紐西蘭家裡裝了撥接網路可以上網看新聞打email,來幫忙弄電腦的大哥哥還教我們最流行的聊天室,跑去HINET IRC跟一堆不認識的台灣人聊天。綽號當然是隨便取啦,每天都換不一樣的綽號,不一樣的身份,不一樣的聊天室。因為我不會中打,剛開始都用英文聊天,難免會有隔靴搔癢的怨恨感,後來自己苦練死背鍵盤上的注音符號並以打中文Email為練習,過了一兩個月就差不多是普通台灣人的聊天中打速度了。 中打速度進步後的某一天,苦思不知該取哪個綽號好時,突然撇見我送媽媽的REVLON化妝禮品袋,想說就用REVLON這個名字吧!第一次用就碰到一個聊得非常投機合得來的網友,想說這個名字挺不錯的,那就繼續用吧。就這樣以後我在HINET IRC就是用REVLON,漸漸地我也固定只到兩、三間聊天室跟人打屁哈拉,交到非常多要好的朋友。 台灣的進口商把REVLON翻為「露華濃」,在台灣廣告打的最大的可能就是露華濃洗髮精(但是我比較喜歡露華濃的口紅和指甲油啦!)我本來想說台灣人應該都知道會取「露華濃」這名字的應該是女生吧,沒想到還是有大多數的人看到REVLON這名字,又看我聊天語氣老氣沉沉的不太撒嬌,就認定我是男生。 有好幾次不管我怎麼解釋就是有白目男生不相信我講的,硬要說我明明是男的為什麼還要裝成女生?嗚嗚~我雖然身材扁平地像男生,但是我身份證上性別是女生啊!還記得有一個最爆笑,我和一個男生說REVLON=露華濃,一看也知道是女的,他反駁說:「那要看你怎麼翻啦!REVLON也可以翻成林文隆啊!」哇哩咧~~太有聯想力了吧? 雖然綽號是露華濃,還是會有女網友會幫我取暱稱,中國人最常用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當暱稱,像王小明就是明明,張大雄就是雄雄,李阿芬就是芬芬,那我的暱稱當然就是濃濃啦!(雖然也會被嘲笑是流膿的「膿」) 回到台北工作後,常和一堆網友出去吃飯喝茶聊天,我的綽號竟然演變成「露露」,有的人懶得打中文字,就乾脆說LULU。ㄟ……露露不就是酒店做抬小姐的花名嗎?這個比流膿的「濃濃」還要不符合我本人豪爽的個性耶,太過噁心了啦,露露聽起來好像是捲髮大胸脯身穿高叉裙的辣妹,事實上我正好相反! 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反正網路綽號就是匿名嘛!越是不符合我真正身份的名字越是具有隱藏私人身份祕密的方便性,也就不排斥網友這樣稱呼我。嗯,所以露露就跟著我

請再投我一票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又要開始第二波的投票行動了,這一次委託評審從入圍的102個新聞台選出前三名,另外由所有PC HOME的會員選出一個最佳人氣的新聞台,注意!只有一個唷,我是不可能選上的啦,也根本懶得去拉票,不過選票倒不能少的太難看吧?所以不能免俗的在我自己的新聞台大肆宣導一下。 ‧時間:6月4日~6月11日 ‧投票處:http://literature.pchome.com.tw/Pvotelist1971.html ‧得票小計:http://literature.pchome.com.tw/Pvotechoose1.html 每一個有PC HOME Email帳號的人都可以投我一票,也可以投別的入圍朋友哦!如果你真心誠意的支持我,麻煩請你投完你手中的一票後,也向你所有認識的親朋好友同事們宣傳一下,好嗎?感謝啦!我等會兒也要來寫Email叫我所有認識的同事同學親戚朋友網友全部都來投我一票,順便讓他們看看我這個只有國中畢業的,寫的東西竟然還可以從將近三千個新聞台中入圍前一百!哇哈哈哈!

奇摩筆記關門去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一早看到一則很令人難過洩氣的消息 我以為奇摩筆記永遠不會消失 頂多是收費而已 沒想到竟然七月底要全面停機關閉了 嗚嗚~~ Yahoo和奇摩畢竟還是二合一技術搞不好談不攏 沒賺錢的服務沒有什麼資源肯免費提供啊! 我很喜歡那裡的介面背景設計和方便性 除了獨立的留言版設計和文章字數限制有點討人厭 其實比明日報新聞台好很多! 我還有很多文章沒搬到這裡來 因為覺得沒有什麼必要性 都是一些碎碎念的東西 我事後也不會再去看 現在不知道是該做備份還是就這樣讓他去了 更慘的是我還有另外四本私人筆記本 最近我一直嫌筆記本不夠用 怨恨奇摩筆記不讓人繼續申請新筆記了 沒想到現在什麼怨恨都是多餘的了 要趕緊把那幾百篇的照片文章做備份存在WORD檔案裡面存起來 雖然我又跑去申請了奇摩家族當替代方案 但畢竟介面醜陋,文章也不能貼圖 那個家族申請來不知道要幹嘛用的? 唉……可惜了那麼漂亮的介面 以後到哪裡去找啊?? 我再一個多月就要回台灣了 到時候奇摩筆記那裡的倫敦生活篇關門大吉也是應該的 這裡呢~不知道是留著養蚊子另闢一個新聞台寫台北生活篇呢 還是採取二合一專案? 嗯……二合一好了! 我實在是很懶得管理兩個以上的留言版啦!

50週年紀念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五十年的昨天是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的登基日。這幾天倫敦、英國各地有好多慶祝活動(雖然大多數的英國人比較關心世界杯足球賽),無奈我有要事在身必須要待在房間裡,要不然我也去跟人家湊熱鬧了!不知道為什麼,伊莉莎白女王登基五十年的事讓我聯想到清朝乾隆皇帝的在位六十年,大概都是整數吧?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我目前還記得的的皇帝在位年數!想想國中背了這麼多,沒用的歷史知識最後只剩下乾隆皇帝背後的小故事,讓我牢牢記得他的在位年數。 讓我想起我蒐集的一張紐西蘭郵票。這張郵票是1997年紐西蘭郵局為了紀念伊莉莎白女王結婚五十週年而發行的。紐西蘭離英國天遙地遠,但還是把英國當作母親一樣景仰,尤其是英國皇室。可是說老實話,在紐西蘭能在媒體上接觸到英國皇室的機會非常少,大概就是在女性雜誌上看到皇室的八卦(像是黛安娜王妃啦),或是每天要領錢付錢時才會在鈔票硬幣上接觸到伊莉莎白女王的人頭像,而且還有分年輕和年老後的側面像,很有趣,連皇冠也不一樣。 ●郵票簡介原文 Her Royal Highness Princess Elizabeth and Lieutenant His Royal Highness The Duke of Edinburgh, KG, RN were married at Westminster Abbey, London on 20 Novemebr 1947. Princess Elizabeth was born on 21 April 1926, the first child of the Duke and Dutchess of York. In 1936, on the abdication of King Edward VIII, the Duke and Duchess became King George VI and Queen Elizabeth (now Queen Elizabeth The Queen Mother) and Princess Elizabeth heir presumptive to the throne. The Duke of Edinburgh, formally His Royal Highness Prince Philip of Greece and Denma

我的美容保養心得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是的,天底下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 平時我是懶女人,可是一旦想到這樣東西會對我的皮膚不好、那樣東西會對糟蹋我的臉,就卯起來每天勤奮地東擦擦西抹抹的,塗了一層又一層,擦到自己突然覺悟:「厚!好累喔!」而因此簡化許多了步驟,繼續偷懶。過沒多久,又卯起來拼命塗啊塗的,塗牆工作結束後還會嘆一口氣,「呼~終於擦完了」。就這樣反反覆覆玩樂當中,試了不少我負擔得起的便宜保養品做白老鼠實驗(大部分我都有用完喔)。幸好我的皮膚是混合性的而不敏感,才禁得起我這樣試驗,也從瓶瓶罐罐當中得到了不少屬於我自己的美容保養心得。 當然啦,除了在外表做功夫,飲食睡眠生活也是要下功夫的。不吃油炸不吃辣不晚睡,多吃水果蔬菜維他命ACE營養均衡,每天哈哈哈三大笑心情保持輕鬆愉快,保養效果也許現在看不出來,但我希望十年之後還會有人誤認我是20歲出頭的青少女,那樣,應該就算是成功的吧?哈哈哈!(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人以為我才20歲出頭,我懷疑到底是我保養有方還是我長相穿著打扮不合我的年紀?) 如果停止塗塗抹抹的動作會發生什麼事情?我不知道耶。通常當我生病發燒感冒、外出旅行,我才會停止或暫緩塗抹的動作時,但這時候我身體的內分泌改變、生活作息改變,停止暫緩了保養的動作反而並沒有什麼大變化耶! 我用的百分之九十的美容保養廠牌是日本的,我想一部份的原因是日本的廠商多,產品種類豐富多樣化,另一部份的原因是在屈臣氏康士美超市就可以找到台幣五百元以下開架式的日本品牌,如何叫我不愛用不愛買呢?我會買的專櫃品牌原因只有兩個,第一個是朋友大力推薦,第二個是我自己找到的,花王Sofina就是屬於第二種,Sofina在日本的超市百貨是屬於開架式的產品,在台灣卻是專櫃產品。我喜歡自己或站或蹲在店裡研究產品與價格,根據自己的需求並滿足好奇心,掏錢買下我想要的;我很不喜歡專櫃小姐在那裡嘰嘰喳喳個不停,我明明就不想買那個就不要再叫我買了啦! 我覺得台灣的美容保養資訊總是沒有日本豐富,以前在日本我每個月都會買雜誌自己研究,我最愛的一本叫:キレイニ。看看讀者投稿的使用感想心得,看看雜誌主編教的小秘方,看看雜誌的各廠牌問卷調查比較表,可惜在雜誌上出現的產品都很貴,反正我也很少買超過五百元台幣的,看了也是白看。在台灣我找的好久,除了新學友的少量進貨,在西門町有一家專賣日本雜誌的書店也有喔。

拜票的小秘訣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拜票的秘訣 本來就計畫好在文學獎台長評選截止後,來寫這一篇,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小小秘訣,結合了我本身的人際關係、業務員技巧、市場行銷分析技巧,有系統的確實完成拜票動作。 1. 選定拜票對象 對象一:靠平時維持的友好人際關係,全部所有我認識的各新聞台,包括在海外留學居住的台灣同胞、異國婚姻戀情的姊妹、之前在奇摩筆記轉移陣地到明日報的眾姊妹等等。 對象二:就像市場行銷理論一樣,要先找出我的文章特點,並根據這些特點選定拉票對象,這些人會對我的文章感到最高興趣。盲目的拉票並不會提高投票率。依我的推斷,會被我的文章吸引過來的人大概就是喜愛旅遊、在英國唸書、在海外留學的人,根據這些特點去找同特點的新聞台。 對象三:在某家新聞台留言版觀察到應該會投下我這一票的台長。 2. 觀察拜票對象 從拜票對象的各篇文章、留言版中,先分析拜票對象近況與興趣,融合在拜票文稿中。不先瞭解拜票對象的種種,不但不能吸引票源,還會討人厭! 3. 寫下拜票文稿 制式拜票文稿是針對與我不熟的新聞台台長而設計的,要讓人心甘情願投下一票,就要讓我的文章吸引他們的目光,每篇參選文章簡介是最好的辦法。詳細內容如下: 姓名:露露 Email:拜票@編號1971 Homepage: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rev/index.html 哈囉!我是在倫敦唸書的露露,這次參加網路文學獎的五篇: http://literature.pchome.com.tw/votelist1971.html 1.「想念他的味道」是有關許許多多不同味道帶給我的種種回憶,希望也能讓你聯想起屬於你自己的味道。 2.「NOKIA與駭客」是講課堂上老師說的NOKIA百年來的商業變動,讓我聯想起的前一陣子鬧的滿城風雨的銀行駭客事件。 3.「我的IBM電腦」有點長,有點爆笑,但卻是我真正經歷過的慘痛經驗,以非常氣憤且悲傷的心情寫下來的文章。 4.「中古世紀的城堡」則是有關到一座英格蘭的老城堡的遊記,還有恐怖的地牢監獄喔!照片是我自己在城堡最高的塔上拍攝的。 5.「到義大利校外教學」是記錄我上個月到義大利一週的半遊記半課堂筆記,這一篇也滿長的,我還是分別花了五天才寫好的呢! 有興趣就來我的新聞台逛逛哦~~ 4. 謝票 不管投票時間是否已截止,感謝大家的一

搞笑的台灣大學生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寄件者:稻草人 主旨:拜讀您的大作,我的IBM電腦 看完了這一篇長篇大論 我只覺得電腦這種東西 自己應該本身就要具有一點基礎 可以自行排除問題 您想要備份資料 又不是什麼大問題,DOS進的去,BIOS抓的到 竟然不懂的要怎麼要拆硬碟,去別人的電腦備份 只想著要工程師來幫忙 姑且不論倫敦的IBM客服如何 因為我沒去過國外 不能想像到底在大台灣幾十倍的國家客服速度是如何 (反正在這36000平方公里的小土地上,客服都那麼爛了) 我懷疑的是,一個讀到MBA在國外留學的人 竟然不知道怎麼拆硬碟!! 看到這裡,突然覺得自己雖然沒有留學 卻也覺得留學好像沒有我想的那麼偉大.. ****** 以上是台灣的某位大學生在閱讀「我的IBM電腦」後,寄給我的信。這真的是一封讓人哭笑不得的Email啊!難道現在台灣的大學生的素質已經到達這種程度了嗎? 一、這位小兄弟,留學本來就沒有很偉大啊,這是你的錯覺。但這也不是你的錯,要怪就要怪腐敗的清朝,誰叫他們開啟留學的潮流?害的百年後的現在大夥兒還是以為每個喝過洋墨水的都很偉大! 二、人各有專精,並不見得樣樣都要會。這個世界上也不會出現水電工、水泥工、裁縫師等等的專業人員。 三、MBA和「修電腦」根本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該知道念MBA未來是要做什麼的吧?MBA是要培育高級經營管理人,這些人當了成功的高級主管、老闆之後,可委外或交屬下予以處理電腦上任何問題。當然啦,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念MBA的人就很自命清高臭屁了不起,也不是說念MBA的人未來一定很成功,更不是說念MBA的不用曉得任何電腦相關事務,請別、千千萬萬不要誤會!我只是要試著解釋「MBA」≠「電腦維修博士」。 四、「留學」≠「電腦呱呱叫」,外文要唸的呱呱叫就不容易了,如果還要顧得上電腦各方面的知識包含在任何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拆硬碟做備份,那是不是也應該先修一修「料理學分」、「水電學分」、「家政學分」、「駕駛學分」? 五、總而言之,在自己不清楚任何事實真假情況亂下評語,這是非常可笑的。 六、謝謝你提供我一日三大笑的資料來源。真的是非常感謝!有空請來我的留言版讓大家與你聊聊吧! 備註:有其他更多的朋友們也來信給予我鼓勵支持,我感到萬分溫馨與感謝。幾位建議我採購其他設備的朋友,你們所說的我全部都已經在五個月前考慮過了,謝謝!某位建議我改買App

標案名稱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先來一則笑話:以前公司有兩位主管平常不使用名片,有一次為了要辦信用卡,就要我們幫她們作幾張有頭銜的名片交信用卡公司。一位是「環境保護檢測工程部執行長」,一位是「高級營養管理設計部主任兼採購執行長」;這兩位,一位是負責大廈清潔掃地倒垃圾的阿桑,一位廚房煮午餐的歐裡桑。最後這兩位高級主管都有申請到金卡喔! 某校的某個系想在系辦公室添購一部冰箱,預算呈報到校方,被退了回去。助教一看,堂堂高等學府竟然連買個冰箱也不行,就換個名目,將冰箱改成「類神經人工智慧溫度調節器」,校方馬上就批准了。往後,這個系陸續添購了許多東西。 「數位決策產生器」是骰子 零食叫「高密度能量單位」 KTV 設備是「 FUZZY 影像音波控制系統」 按摩椅叫「生化振動器」 電腦遊戲謂之「腦波振盪器」 電動玩具稱為「 3D 動畫 VR 多媒體處理機」 音響乃是「可記憶訊號產生器」 連大補帖也很有學問:「數位程式儲存版」 食髓知味的助教又申購兩項「科技產品」: 「超大型FUZZY多頻非交錯液晶積體電路超高頻道影像擷取接收器」和「CABLE MODEM和數位電視的先趨研究」,分別是電視機和第四台。 ****** 上面的笑話很好笑喔?不過在真實生活中,的確有發生過。以前我們要開標案,為了要防止同行神通廣大前來搶走我們花了好長時間暗自部署的採購案,尤其是當每件標案都可以在網路上公佈查詢,我們做了好多撇步。譬如說,電子顯微鏡專用的數位相機,名字就可以改成「高階畫素光子擷取器」,酷吧!不是內行的根本就看不懂我們在講什麼,光看標案名稱就會放棄前來搶標,省去許多時間。當然啦,這個秘訣不能說太多,我之前的公司還要靠這吃飯呢!

意外事故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剛傳來華航在澎湖外海墜機的消息,啊?瞎米?又擱素華航喔?不過也還好是在澎湖外海,台灣的家屬不用辦什麼簽證就可以趕緊到失事現場附近等候消息。 自從上次那班倫敦到劍橋的火車出軌後,我真的覺得這就是「命」啦。因為火車上坐了三個台灣女生,所以在台灣的新聞媒體上都排頭條,在英國則是把這新聞當作「另一件」火車不幸事故。班上同學根本就沒人在討論,也只有這幾個在英國唸書的台灣學生,擔心得不得了! 後來英國方面發現這個螺帽的脫落的事件,早在車禍發生十天前就已經有組員發現了,只是沒有往上報,怕因為這報告讓各班火車經過這地點時必須要減速,這樣一來,發車班次勢必會減少,讓營運已不甚佳的火車公司更加糟糕。不料卻因小失大,發生車禍後,營運收入更因此減少了一半以上。 如果十天前發現有不對勁時就立即通報,可能就不會發生這起慘劇,坐在最後一列車箱的旅客也不會因此葬生。這,真的是命。 再說到一個禮拜前發生的車禍。星期一我要到學校上課時,發現每次走的那條公路的行人道上有好多好多玻璃碎片,一面大型廣告看板下方的木板被撞破,不遠處的木板牆缝插有一束束的花,然後又看到警察在路旁擺了一個牌子,希望星期六早上九點發生的車禍有目擊者能和警方聯絡。我又仔細看了一下柏油路做的行人道,上面不但有玻璃碎片,還有長長的一道輪胎煞車痕跡,但是我找了好久,都沒有什麼血滴的痕跡,大概是上星期六、星期天的大雨沖刷乾淨了吧?經過我每天上學途中的觀察,每天都有一束鮮花插在木板牆缝中。 不知道幾個人車禍去世了。但看起來應該是速度太快衝向對面的廣告看板底下,人被彈出來…。後來我問一個印度同學,他說星期六早上他要去學校開小組會議,經過這裡看到有好多警察,還把他給攔下來問他要去哪裡。插花的地點就是一個女人落地的地方,下午他從學校回家時,那罹難者的家屬都聚在那裡哭泣悼念。 真可憐。生命如此短暫,除了要珍惜生命之外,真的要趕快把該做的事情一步步完成,當然啦,賺錢雖然重要,玩耍也是很重要的!

誤傳炸彈事件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傍晚到學校去上教授特別開的期末考複習課,晚上則有客座教授的演講,之間的空檔竟然聽到同學從外面進來,說學校另外一棟建築物的某處有人放置炸彈,叫我們全部都要出去教室外面。 本來以為同學在騙我們,我走出教室看其他班的人紛紛向室外走出,我才知道原來這是真的!趕快收拾好東西走到外面的草地上,心裡在想,這個炸彈放的真還不是時候啊!全校現在正值期末考,只有我們的期末考是下個月中旬才開始,如果炸彈晚點放,那我就有多一點時間唸書啦! 當然啦,以上只是心裡想想而已,我倒是非常不希望有什麼炸彈,要不然好不容易準備好的考試,我可不想又要拖到什麼時候才考喔。我看有的班考試剛結束,有的考試則是晚上六點半才開始,但卻被迫臨時要延後考試時間,那些特地跑來學校考試的人聽到這消息,臉上充滿了煩惱,真倒楣唷。 好幾部警察車進了校園,本來以為會有什麼特別防護裝備的卸爆人員,但都沒有,都是平時常看到的警察先生小姐,有點小小的失望。但也覺得很奇怪,這些警察到底認真看待這起炸彈事件啊?班上的德國同學說,看看這些警察!模樣還這麼輕鬆自然的,怎麼搞的啊?嗯…說的也是啊,德國人向來非常很嚴肅的,不管有沒有真的炸彈,都很認真看待每一件事情。偏偏英國警察怎麼會這樣子? 在外吹風吹了半小時,和同學老師閒話家常,終於可以進教室做之前該做的事情。也沒看到警察拿出什麼炸彈裝置。 班上一個印度同學說,可能是大學部哪個不肖學生做的白痴事,以為打個電話謊報有炸彈就可以躲避期末考喔?也沒想說學校有這麼多不同種族,一些國家之間有戰爭爆發,中東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伊朗人非常容易被警察懷疑耶!更別說學校的管理階層,會更加擔心這起誤傳炸彈事件會讓學生選擇別家學校,財務問題會更因此陷入困境。 唉…就是有一些人只看的到眼前短暫的利益,顧不到整個大環境。台灣的政壇也是如此吧。

漢普頓宮Hampton Court Palac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上個月小學同學來英國玩,趁期末考結束、前往義大利校外教學之間的空檔,我們四個女生一起出去玩,其中一天我們去了倫敦近郊的漢普頓宮。(又是一處英國皇室曾居住過的行宮) 和溫莎古堡的出發車站一樣,也是從滑鐵盧車站搭火車,前往Hampton Court Palace,每隔半小時有一斑車,大概半小時就可以抵達目的地。一出車站可以看到遠方有一整片的紅磚建築物,過了橋從正門進入,本來想直接衝去買票,警衛老公公卻很紳士地要我們注意來往車輛,真是溫柔體貼極了。(滿頭白髮滿臉白鬚,稱為「警衛老公公」是應該的吧) 買了票之後不知道要往哪裡走,想說跟著人群走準沒錯,就跟在一群來戶外教學的小朋友後面走啊走的,穿過停車場,卻發現跟錯了,無意中發現了我們想去的廁所(原來那群老師學生是要去上廁所的),順便解決了之後再繼續尋找正確的入口。 城門前小橋上的動物石雕像做得非常猙獰恐怖,應該是要恐嚇示威用的吧?讓我想到閻羅王身旁的牛頭馬面。漢普頓宮建於1514年,之後亨利八世命人加蓋大廳、教堂與廚房,規模越來越宏偉,那部「伊麗莎白」電影中的伊麗莎白一世的弟弟愛德華六世,就是在這裡出生的。 漢普頓宮佔地寬廣,除了宮內的皇族寢室、教堂、廚房、文藝復興畫廊可以看,還有漂亮的花園和迷宮樹,那天風很大,我們都走得又冷又累。不過我覺得比起溫莎城堡,非常值得參觀,尤其是春天來的時候,花園內奇花異草百花盛開,很美唷,只可惜上個月的Daffodil水仙花都過了開花期,錯過了這一大片水仙花的美景。還有一大群修剪成三角尖頂圓錐的巨型大樹,我覺得很像那個圓錐形的巧克力耶,雖然有人說很像那個排泄物啦。 皇家教堂的天花板非常精緻漂亮,這是當年亨利八世找了100個畫師在9個月內完成的,淺藍色底配上金邊,還有許多栩栩如生的立體小天使,教堂雖然小小的,但是能想像的到幾百年前亨利八世和皇族在這裡禮拜的莊嚴氣氛,也許是現在這個小禮拜堂還繼續有在使用吧,所以宗教的神秘莊嚴氣氛應該是不減當年。 十七世紀末威廉三世的國王行宮對我來說,就和其他英國皇族行宮差不了多少,不過很有趣的是國王的寢室一間間走到底,在轉角處竟然是有馬桶的廁所耶!那個馬桶其實就是一個大箱子,蓋子翻開來有個洞,長得跟我們現代的馬桶差不多,不知道三百多年前,他們是不是也像我們中國人一樣,蒐集糞便當肥料?國王的會不會營養比較豐富

與劍橋相會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走在牛津小鎮的路上,隨處可見到散佈在小鎮裡幾百年歷史的建築物,說不出來是什麼樣子的感覺,總之很很特別就是了。和牛津比起來,劍橋漂亮多了。劍橋有幾十年前徐志摩的大力宣傳與美化,除了國中國文課本念的那一課摘選過的「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加上前幾年紅遍台灣大街小巷的「人間四月天」,我對徐志摩筆下的劍橋、螢光幕中的劍橋感覺就好像是在夢幻之中。最能讓我聯想到劍橋的風景就是在某年夏天,我和表妹到紐西蘭南島的基督城,雅芳河River Avon(因為Avon就是某化妝品的牌子,我喜歡把河的名字翻成這個)兩旁鳥語花香,各式古典新潮建築物,乘著帥哥幫我們撐篙的小舟,我以為,劍橋康河大概就是這樣子了吧?其實.......還差一大段距離咧。 上週到劍橋還太冷,春天的劍橋呈獻出的是另外一種美麗風貌。跟著劍橋老鳥網友「康河小鴨」先到最有名的國王學院逛,徐志摩當年做特別生的時候就是在這個學院裡。聽著小鴨講解英國傳統大學學院與美國大學的分別,舉一反三,我能聯想到的就是哈利波特,裡面不是有四個學院嗎?各別有自己的住宿起居,但是上課的時候四個學院的學生都混在一起,英國傳統的學院制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坐在國王學院裡的休閒室裡吃早上做的三明治午餐,後來才發現這間還曾經是寫A Room with a View小說的作者的臥室呢!國王學院的圖書館也超級古色古香的,讓我聯想到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和摩根佛利曼Morgan Freeman多年前演的一部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我覺得很像片中監獄的小小老圖書館。記得以前國三老跑到台大總圖書館看書,那個老舊的圖書館就已經讓我感動得不得了,但跟這個國王學院的圖書館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叫我在這個充滿中古世紀羊皮書的圖書館睡個午覺一定很舒服的!當然啦,看書也是很享受的。 大概我是第一次到劍橋,感覺處處有驚喜, 啊~好舊的房子喔! 啊~教堂天花板好高喔! 啊~小野花開的亂七八糟的! 啊~教堂上的那隻石雕狗好瘦ㄋㄟ,肋骨都跑出來了! 啊~夭壽唷!紀念品這麼貴! (不過我還是挑了一個新出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鑰匙圈) 每個學院建造的年代不同,各有個的特色,國王學院就像國王一樣,雄偉地很有氣派;還有小鴨猜測可能是以國王的情婦為名的克萊兒學院,幽雅得很有氣質;以基督教

紐西蘭的名產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來寫些有關紐西蘭的事情。每天都寫英國的,有點煩了。我要講的紐西蘭的名產不是羊毛皮綿羊油,也不是深海魚油精。 因為我常參與紐西蘭和日本間的文化交流,有許多相關紐西蘭的事情反而是日本人那裡得知的。聽說紐西蘭人到日本最想念的就是WeetBix和Marmite。WeetBix就是早餐配牛奶吃的,但不是燕麥片也不是家樂氏,就是一塊塊長方形的,我大概早餐要吃兩塊到三塊。WeetBix還可以弄些其他的烤成點心。紐西蘭WeetBix常找一堆紐西蘭小朋友拍電視廣告,狼吞虎嚥地吃牛奶泡WeetBix,廣告歌曲是這樣唱的:Kiwi Kids~~Eat WeetBix~~言下之意就是只要是紐西蘭小孩就一定要吃WeetBix,廣告上說根據調查顯示十個紐西蘭小孩有九個都是吃WeetBix。上次在倫敦的超市還有看到Weetbix,差點就要買來吃了。 聽說Marmite中文譯名是麴精,這是用酵母菌發酵而成的食品,富有維他命B,鹹鹹黑黑的,除了顏色不同,相當於日本的味增。吃法就是像平時早餐在土司上塗滿果醬或奶油,但是從日本來的高中交換留學生卻以為是巧克力醬,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非常興奮的把土司塗了厚厚一層的Marmite,咬了一口卻發現壓根就不是預期中的「巧克力醬」,馬上就把那一口吐出來,再也不肯吃那片土司了。真是浪費!我可以想像的到住宿家庭的臉有多麼的苦瓜。 可是我總覺得很奇怪,那些交換留學生在塗Marmite的時候難道沒有質疑,為什麼不是巧克力的香味,是不是因為他們太害羞不敢用英文問啊? 因為我到紐西蘭時有高人講解,所以幾乎很少吃Marmite,不過肚子餓時,烤片土司塗上一層薄薄的Marmite,很香哦!有時我在想,可惜Marmite和味增很類似,黝黑的顏色卻限制了Marmite的用法,人家味增還可以煮湯烤鮭魚呢!煮湯會變成一鍋黑壓壓的,但不曉得烤肉效果如何?英國也有賣,不曉得Marmite這家公司當初從英國傳到澳洲是不是有內訌,分成了Marmite和Vegemite,我老搞不清楚Marmite和Vegemite到底有什麼不同。有興趣的人可以到澳洲的 Vegemite 網站玩,這是設計給小朋友的 Marmite 網頁。 在這邊註明一下,雖然人家講紐澳紐澳,但是澳洲不是紐西蘭,紐西蘭不是澳洲,離的也很遠。明明就是紐西蘭,卻會被人家誤認為澳洲

攝政公園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現在全台北人急著想要烏雲密佈來場大雷雨,要不然天氣炎熱又限水,而且人心浮躁,大夥兒脾氣都不好。在倫敦就非常想要大晴天喔!只要稍微有點藍天、有點出太陽,唉喲~全倫敦人都戴上墨鏡穿著短袖短褲小可愛涼鞋外出曬太陽去了,英國人和紐西蘭人還真像!今天還只有12-18度喔。雖然今天稍微有點風,還涼涼的,但我總覺得比紐西蘭好多了,紐西蘭的風真‧的‧非‧常‧冷! 兩個月前的大晴天我帶著那袋發霉的土司去海德公園曬太陽,今天我除了倫敦指南和照相機便來到Regent's Park攝政公園(因為我那袋土司還沒發霉)。聽說攝政公園裡的瑪麗皇后玫瑰園Queen Mary's Rose Garden很美,剛好五月是玫瑰花開放的季節。 攝政公園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以前還曾是密德薩克斯森林的一部份,ㄟ…有點想像不出來大倫敦市區裡面有森林的樣子唷!就好像我根本無法想像的到台北市中心以前曾有水稻田,這樣講就顯得我很俗不懂事了。攝政公園很大,設計是維多利亞式,但不像海德公園那樣有整片平坦且一望無際的綠草地,攝政公園大樹很多,還有樹牆擋住,有時候都不知道樹的那一邊到底有什麼,公園中間還有道路貫穿讓車子通過,北邊是倫敦動物園,中間是玫瑰園,西邊有湖可以划船。一些有名的博物館都聚集在攝政公園外的南邊,例如福爾摩斯博物館、塔所夫人蠟像館,但今天是來免費公園曬太陽之旅,我不想花錢去看那些。 在公園裡,一堆人躺在草地上曬太陽、看書寫字、吃冰,一堆人在玩飛盤、騎腳踏車、溜冰、踢足球、散步,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好像除了散步到處看看也沒其他事情可以做。玫瑰園是三十年代特別為喬治五世與瑪麗皇后設計而建的,每一塊玫瑰花圃只有一個品種的玫瑰花,圍繞成圓圈狀,牌子沒用玫瑰花的學名,反而是一些簡單好記的名字,連那個Silver Jubilee、Peter Pan都出籠了。 這一小塊圓形的玫瑰花圃,非常像我在紐西蘭住的那小鎮的玫瑰園,但是我家那裡的圓形玫瑰花圃正中間有一小座高台,站在上面可以看見圍繞在四周每一種不同顏色的玫瑰花。瑪麗皇后玫瑰花園的小河流水不在那塊圓形玫瑰花圃,在更裡面有更多奇花異草的地方,還有石階瀑布、小溪、多種鴨鵝鳥類,小溪圍繞的一座小島也種了不少植物,但現在是鴨鵝鳥類的築巢期,沒開放。我覺得這裡比那圓形的玫瑰花圃詩情畫意多了,小橋流水、黃色

蟑螂蛋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以前去看過我的奇摩筆記應該看過這一篇。因為那篇踩蝦子事件讓我聯想到蟑螂,又想起我去年十一月中有寫過一篇蟑螂相關的噁心小故事,所以又把它拿出來貼在明日報上。希望那些已經看過的人不要再吐一次了!ㄏㄏ ***** 我是那種看到老鼠、蟑螂不會尖叫的稀有少女。有次全班在做戶外活動,蚯蚓鑽出微濕的泥土,我好奇的想把蚯蚓拿起來,卻被旁邊女同學的尖叫給嚇到,就沒動手了。我在想,那個女同學也是念生物的,怎麼還怕這種小動物啊? 那家有蟑螂蛋的鐵板燒是在八德路與東興路交叉口附近,那裡的交叉口有兩家鐵板燒,賣烤鴨旁邊的鐵板燒還沒去吃過,再往八德路西邊走,靠小巷子有另外一家鐵板燒....就是這家鐵板燒有蟑螂蛋。中午商業午餐雖然只要一百元,可是我跟同事一起進去時,首先看到兩隻蟑螂在牆上亂鑽。最怕蟑螂的同事都不敢坐靠牆的位子,我就義不容辭替她坐下去了。沒想到這只是開始,後來吃啊吃的,突然發現我夾到飯碗裡的肉、綠豆芽暗藏了一顆蟑螂蛋(我雖然天生弱視,可是對碗裡的「異物」都看得很清楚)。 特地挑起來叫其他同事們看,他們還嘲笑我沒進廚房煮飯不懂,說那個是綠豆殼。可是我不相信,那顆蛋的顏色根本不是綠色的,而且還有一條一條的橫紋,還拿筷子壓了一下,如果是綠豆殼,一定是空的,如果是蟑螂蛋......嗯......白色的濃就真的流出來了。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心情吃了。跟那個屌屌的少年仔廚師抱怨,他還很爽朗的說:「那個不是蟑螂蛋啦!要不然我吃給你看!」我想,馬的,我才不要你吃給我看,我要你賠我錢.....。那個最怕蟑螂的同事被我影響,也連帶不敢再繼續吃下去了,我覺得很對不起她,一直說服他沒關係,繼續吃....可是她已經嚇得快哭出來了。 那天我很不爽走回公司。一起去吃的同事後來說,他們想想那個真的是蟑螂蛋。這次換我嘲笑他們,尤其是那個已經有三歲兒子的美少女媽媽,什麼沒進過廚房.....到底誰對蟑螂蛋、綠豆殼比較有概念? 坐我隔壁總務部的同事說,他有次去那家也是在湯裡看到蟑螂蛋。老闆還說要換一碗給他,同事說不要了,都是同一鍋煮出來的,還用喝嗎?餐廳裡全部的客人當然也都停止喝湯的動作,然後看著剛進門的客人,不知情地喝著那碗湯..... 現在想起來沒有去衛生局告發那一家鐵板燒真是一大錯誤。看到這篇文章的同事們,記得幫我去衛生局告一狀! 我有沒有破壞大家的胃口?真不

背影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一個月前和小學同學到漢普敦宮玩,這裡是漢普敦宮外的河邊步道,想拍張比較不同的POSE,我就想照背景,等了好久朋友還沒按下快門,我心急一轉頭問道「好了沒?」,這時就剛好按下快門了。 不過效果好像也不錯喔?不是噁心的回眸一笑,還好。

爆笑的養魚經驗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下午突然想起來好久沒去HINET IRC晃了,跑去常駐的聊天室跟大家打打招呼,大家閒聊,一個住美國的台灣大學生就在講他的養魚經驗。聽完他的養魚經驗,我真想去撞牆! 她養的第一隻魚叫「小紅」,因為沒有經驗,第一次幫小紅的魚缸換水時,用手怎麼撈都沒辦法把小紅撈起來,想找夾子又找不到(又不是要做解剖,幹嘛要用夾子?)就用筷子使出中國人的絕招,把魚夾到水槽裡面先擺著,再放回魚缸,不到一個小時…小紅就翻白肚了。 大家都嚇到了,我們怎麼想也不會想到用筷子夾魚,又不是要吃!我問她:「妳幹嘛不用網子?」她楞了一下說:「ㄟ...對吼!我怎麼都沒有想到?我真是笨!下次回台灣我要買個網子。」哇咧~我自己也沒養過魚啊,可是在餐廳看人家撈現煮的魚、在釣魚場也是用網子撈魚。這…這…我以為是基本常識呢! 第二隻養的魚叫「小藍」就幸運一點,多活了好幾個月,但是前幾天小藍自己從水裡跳出來死掉,她還覺得奇怪怎麼魚沒有待在魚缸裡面?(不曉得她有沒有發現屍體)她說大概是加州這幾天很熱,她幫小藍換了水,水卻還是溫溫的。然後我們就講到換水的事情,她因為偷懶,原本應該要只換魚缸一半的水,到後來卻全部換掉,而且也沒有用那種魚缸專用的打氧氣PUMP,嫌PUMP太吵了,然後又怕PUMP會漏電,會把魚給電死。原來她養魚不是只有一個步驟錯誤,原來很多步驟都錯了。我問她:「妳養魚為什麼不先看書講解的啊?」她的回答也很妙:「我用手機都不看說明書了,養魚為什麼要看?」唉喲…因為手機不會被妳弄死啦!一個網友叫她下次養魚要先請教養魚專家阿榮,她卻很驕傲的說:「我弟就是養魚專家了,他養了好大一缸魚。」可是…妳弟是養魚專家,為什麼妳還會用筷子去夾魚? 經過我們這一次的聊天交換意見,希望他養的第三隻魚會活的更久一點。不知道是叫「小黃」還是「小白」喔?雖然小黃或小白聽起來都好像是狗狗的名字。 另外一個網友聽完她的養魚經驗,說了一個在釣蝦場打工的朋友講的笑話。有次一對情侶到釣蝦場,兩個都是第一次,也沒有什麼經驗,好不容易終於把蝦子釣起來了,蝦子在地上活繃亂跳的,他們兩個都不知道怎麼辦,女的一直喊:踩死踩死踩死踩死!男的什麼也沒多想,大腳就把蝦子給踩扁了,這一踩,全場陷入一片死寂,大家都呆掉了。哈哈哈哈哈!你以為你在踩蟑螂啊?那個蝦子是要釣起來吃掉的耶!兩個人的臨場反應真是…絕配的

About a Boy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幾個禮拜前和同學去電影院看了我在英國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哈利波特」)。挑了半天都不知道要看什麼好,剛好有一部剛上映的電影「About a Boy」,Hugh Grant演的。我並不是很喜歡Hugh Grant,但看網路上BBC電影的介紹說這片是齣溫馨喜劇片,那看喜劇會快樂點,那就去看看吧。 在這裡劇情內容就不要著墨太多,要不然就沒意思了。來講講這部片對我的感覺。 Hugh Grant在劇中當個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單身貴族,想想這種有品味、有錢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還很難碰到,但畢竟大部分的女人對一個這樣不用工作的大男人還是有點忌諱,無頭路=無路用,真讓人懷疑他沒工作為什麼每天還是這麼忙碌?啊~當然是忙著吃喝玩樂啦!劇情發展到最後當然是Happy Ending,本來不喜歡Hugh Grant的我也不像以前那樣排斥他了。 戲裡有兩個非常亮眼的女主角,一位是演神鬼傳奇The Mummy的那個Rachel Weisz,哇塞!他真的是超級性感的,尤其那雙眼睛和嘴唇,配上超有氣質的英國腔,連我都被他迷倒了。只感覺到整個場景都因為她而亮了起來。另外一個女主角是Toni Collette,這是最讓我驚訝的。會知道她是因為1994年在紐西蘭,看她演的澳洲片Muriel's Wedding(台灣翻「妙麗的春宵」),真的是演活了那個想擺脫家裡、想結婚想瘋的超無自信的肥女人,尤其是在片中她那副醜陋的哭相,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心想:為什麼會有一個醜女哭成這樣而得到澳洲電影獎的最佳女主角?嗯,在這部About a Boy她那個知名的醜陋哭相又出現了!出場頻率不但增多,臉上的皺紋也增多了。不過他也是真了得,澳洲那麼多演員都跑到好萊塢去發展,她卻在英國演電影,很有潛力的一個女生。 以前看西洋電影都會覺得片中的場景很浪漫,(就像有些人看日劇會覺得日本超級浪漫的),可是看到電影中出現了我熟悉的場景時,就會覺得這部片好ㄙㄨㄥˊ喔,有些人就是覺得國片就是很俗。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在國外這麼多年,卻非常想看國片,因為演的是我日常生活裡不會出現的場景,人們講的話、動作都是那麼親切熟悉,所以幾年前我在紐西蘭的電影院裡看李安的「飲食男女」、張藝謀鞏莉的「秋菊」,不管是否真的瞭解片子所要表達的訊息,我都會覺得非常興奮。 我在倫敦住了這幾個月,About

忘了貼郵票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收到信用卡帳單好幾天了,剛剛才想起來要趕快寫付給信用卡公司的支票。一邊把寫好的支票放入信封,心裡一邊在想:要是我不小心把銀行附上的免郵資信封給弄丟了,我還要花錢買信封買郵票呢!多划不來啊~ 順手就拿起信封正面一看!信封右上角的小框框裡印了三個字:STAMP REQUIRED HERE 什麼?這信封不是免郵資的喔?還要我花錢買郵票?可是我已經這樣寄了七、八個月耶,錢一直都有進到我的戶頭啊。沒注意手機公司附上的信封需不需要郵資耶,但我也是這樣寄了好幾個月出去。被我賺到咧!哈哈 不過,現在知道必須要貼郵票,心裡就有點內疚,那這次我該不該貼郵票?還是把支票毀掉,改用網路銀行付信用卡? 以前在紐西蘭的時候,媽媽曾經罵過我沒貼足郵資。本來寄一張明信片到台灣要一塊半紐幣,我卻投機取巧只貼了兩張紐西蘭國內用的45¢郵票,連再多貼一張也不肯。 高中某個暑假回台北郵局打工,看過令人啼笑皆非的郵票。有個人大概懶得買郵票(或來不及買),就把一枚五塊錢的硬幣用膠帶貼在信封上,我看到真的是要昏倒!還有一個剪下雜誌上的新郵票圖案,貼在信封上,真是投機取巧。我眼尖,看到怪怪的郵票就挑出來給班長處理,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手這樣揮一揮,說沒關係啦,讓他過讓他過。 因為網際網路發達,我現在也不太曉得在英國國內寄一封信到底要多少錢,只知道在普通商店賣的郵票只有一等級和次等級之分,多少錢?莫宰羊。 算了,管他的!之前是不知者無罪,現在是窮學生也無罪啦!我就是要這樣繼續寄到我回台灣就對了。

鴛鴦麻辣火鍋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晚上和同學去倫敦中國城吃麻辣火鍋。 那是上週我們十幾個同學聚餐時,台灣同學說聽她朋友講中國城有麻辣火鍋,好幾個同學興沖沖地說約好下週一起去。不料昨晚武漢同學和她在MSN上不知道在用哪國的「雞同鴨講」語言,她竟然以為是下週才要去吃,當我們幾個人集合等著這帶路的人出現時,卻發現她在超市大採購。只好用電話問清楚路後,決定我們四個人前往倫敦中國城找一找。 我不吃辣。在台北每次和朋友出去吃麻辣火鍋,只能吃鴛鴦鍋裡那一半的白鍋,講起來好像有點委屈,一樣付了這麼多錢,卻沒吃到招牌麻辣,那不就像是在吃普通火鍋嘛!那我覺得還是有點不同啦,和一群朋友出去吃火鍋,最主要吃的還是和朋友們嘰哩呱啦鬧轟轟的熱鬧氣氛。所以,我是不會主動招朋友去吃麻辣鍋,但要是有人久久找一次,我應該就會跟去吃了。 我、武漢同學、他的女杭州室友、巴西同學,四個人搭乘地鐵前往Leicester Square李斯特廣場站,先找到廣場旁的Starbucks,轉進Starbucks旁邊的小巷子,正想說那家「好好餐館」到底在哪裡時,我眼尖,馬上看到位於Lisle St.的「好好餐館」四字大招牌,店門口正衝著那條小巷子,餐廳外的玻璃還貼著「四季火鍋」、「四川麻辣火鍋」的宣傳單。那就是這裡沒有錯啦!肚子餓死了,趕緊進去吧~ 眼見一樓幾乎都是金髮碧眼的老外在吃飯,我擔心這裡會不會不好吃啊?要不然怎麼都沒有華人面孔出現?杭州朋友安慰我說,他們都是吃點菜的,沒人吃火鍋,放心放心。走上二樓坐下後,先上了一壺普通的烏龍茶,再點了四人份的鴛鴦麻辣火鍋。這裡最少要點兩人份,每人15英鎊,肉啦海鮮啦蔬菜啦都有,有點像涮涮鍋的料囉,跟台灣的麻辣火鍋總是不同的。還可以選擇鍋底,海鮮或肉類;湯的口味,也可以選擇,忘掉有什麼選項,但是我這個主要吃白鍋的人選擇了雞湯,雞湯比較香嘛!兩個男生喝青島啤酒開胃,聽他們說在大陸,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是最有名的,嗯…台灣本土好像也就只有台灣啤酒喔? 火鍋料馬上就上來了。唉喲喂呀~兩人份的料放了一大盤尖尖地像一座小山,嚇死人了!桌上都放不下兩個大盤子和一盆火鍋。底下擺了一堆大白菜和菠菜,上面鋪滿了草蝦、魚丸、牛肉、羊肉、雞肉、花枝、豆腐皮、炸豆腐、烏龍麵,哦~有多少東西我是好幾個月都沒有吃的耶!我們邊吃還要邊教巴西同學怎麼吃火鍋,他很興奮的吃了好多麻辣鍋料,

露露流關東煮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中午吃關東煮,終於記得要來替好吃的「露露流關東煮」照相了!材料幾乎都是新鮮的蔬菜,低熱量高營養,煮一大鍋又吃的很飽(不必配飯吃),把全部的材料切一切,塞進電鍋煮就好了,非常典型的懶人食譜。 ●關東煮 材料:(有什麼加什麼,隨意啦) 白蘿蔔、紅蘿蔔、大白菜、豆腐、魚丸、馬鈴薯、烹大師(或是日本的「おでんの素」)、醬油、料酒 作法:把材料全部洗淨、刨皮、切塊,放入電鍋中,加入幾匙烹大師、醬油、料酒。煮20-30分鐘。完成! ●關東煮沾醬 材料:味噌1大匙、甜辣醬(或辣椒醬、蒜蓉辣椒醬)1大匙、細砂糖1/2大匙、醬油2小匙、香油1小匙、水2大匙 作法:將所有材料混合充分均勻即可。 備註:這是懶人作法,如果想做正確一點的,請參考 「料理補習班」

現在用的桌面圖片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換了一個新桌面,從PChome的Toget抓的,藍天白雲,連綿不絕的山脈有著尚未融化的殘雪,一整片綠油油的草坪,看著畫面,好似會有一陣初夏的涼風迎面而來,感覺真好!讓我想起紐西蘭,這也是目前我在倫敦這兒看不到的。 也想用這個桌面的人趕快去抓下來吧。桌面上的月曆用起來很方便哦! http://toget.pchome.com.tw/intro/desktop_wallpaper/desktop_wallpaper_country/16186.html

中古世紀的城堡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復活節前,與Grace坐公車前往莎士比亞的故鄉時,途中經過沃威克小鎮與沃威克古堡(有人翻成華威古堡),真的是非常雄偉的一座城堡,從橋上往城堡看去好似城裡有公主等著我們去救她(Grace說我太會想像了),所以我們兩個決定第二天一定要來這裡逛一天。沃威克真是個古老的小鎮,我們在公車上隨便撇見一棟房子都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天哪!四百年的房子在台灣不但要變成一級PLUS古蹟,還要變成博物館給大家參觀,而這棟房子竟然被當成PUB來使用咧!這麼一大輛的公車載著我們,硬是在小鎮狹窄的街道裡東繞西鑽的繞了一圈,司機是怕我們隔天來逛小鎮時認不得路嗎? Warwick Castle沃威克古堡有多老?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我在建都兩千年的京都住了一年,都還不曾見過一千年前的建築呢!據說沃威克古堡和里茲古堡Leeds Castle是全英格蘭最美的兩座城堡,我這天就已經見識了第一座。這城堡不像我之前參觀的溫莎城堡,因為溫莎城堡還有英國皇家在居住,並不能看遍城堡上上下下,警衛也一堆,害我都好緊張怕不小心闖什麼禍被抓去。 從街道旁的入口城堡大門還要經過一段稍微陰森的綠色小道,因為看不到什麼人群,心裡有點怕怕的,好像要進入鬼屋一樣。後來到了買票的地方就好多了,人聲沸騰,排隊買票準備要進去,我們想肚子不餓應該就不用去餐廳那個大門,改走另外一個圓拱門後,越走越覺得奇怪,對照地圖看,怎麼走卻只有看到「Exit to town」和停車場的指標,這才知道原來入口其實就是餐廳的門口!真是的.......餐廳門口又沒有「Entrance」的標誌啊! 「真正」進入後在城堡外圍的草坪上看到穿著中古世紀射箭者服裝的工作人員,一邊要演戲、炒熱現場氣氛,一邊還要拿起箭來瞄準射出去,還要我們觀眾假裝敵人被射中了大叫一聲。好笑的是,觀眾不管他有沒有射準,大家照舊慘叫一聲,哈哈哈。我們看了一下下,覺得這個獨人秀沒有什麼好玩的,轉頭走進城堡內。城堡外圍的斜坡草坪上種滿了黃色水仙花,遠遠地只看到一叢一叢的黃點,真好看。 因為這個城堡沒有人住,所以大部分的房間都開放給遊客參觀。有展示中古世紀到近代十九世紀的頭盔、兵器、武器、槍枝,我有試戴頭盔玩玩,有的頭盔太窄我戴不進去,有的戴上去後我就看不見前面的東西了,有的戴起來很像消防隊員,本來想照相留念的,可是都醜醜的,就放棄了。看到

巨型數位照片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和小學同學出去玩的某天早上,出發前在奇摩新聞裡看到下面的報導,我們還特地跑去滑鐵盧車站旁的IMAX戲院看,原本以為是什麼了不起的藝術作品,以為會有一堆人前來參觀,結果發現IMAX四周只有車子咻咻地經過而已,哪有什麼人來看啊?頂多是Canon的廣告而已嘛!要不是我在網路上看到這則新聞,我眼睛大概也只會瞄一下轉身就忘掉了吧?不過這幅蒙太奇作品真的很醒目,特地用數位相機照了一張留念,不過因海報外層的玻璃反射,照出來的感覺沒有當場看的震撼。我在Toget軟體資料庫裡有看到專門處理蒙太奇相片的試用版軟體,很有趣,但因為我的相片資料庫不多,沒辦法拼湊出驚人的影像效果,就把軟體解除安裝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玩玩看喔! ****** 4月11日 超大數位照片 動用3萬9千張照片 一幅世界上最大的拼貼相片,日前在英國倫敦公開展示。這幅超大型的數位拼貼攝影作品,一共動用了三萬九千張人像照,視覺震撼力十足。休佛斯是知名的數位攝影藝術創作者,他曾經以拼貼的約翰甘迺迪和蒙娜麗莎畫像馳名國際。不過他的最新力作,日前才在倫敦圓形的IMAX戲院外牆亮相,這幅超大型拼數位貼攝影作品,足足超過一百公尺寬,長度將近十層樓高,醒目的人像主題,讓倫敦市民大老遠就能看到。整幅作品由數以萬計的小型人像照片拼貼而成。這個記錄人類不同階段面貌的作品,是由知名攝影師藍肯操刀,相片中的男女,最小的只有六個月大,年紀最大的則已經九十二歲。上萬張相片拼貼出來的結果,營造出獨特的視覺震撼,休佛斯表示,儘管他相當擅長類似的拼貼攝影作品,不過這次作品的規模之大,的確曾讓他傷透腦筋。除了大幅作品將掛在戲院外牆展示,相同主題的小型拼貼攝影作品,也將陸續在歐洲各大城市亮相。 民視新聞林亞君編譯。

我的聖誕大餐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這篇是寫去年聖誕夜我去吃的日本料理,因為小學同學來倫敦找我時,我又帶她們去吃了一次,補償一下她們在英國沒吃到美食的辛酸,也就順便照了這些相片留念。回頭看了這篇我才知道原來去吃的這兩次,我都是點同樣一道,但第一次吃的印象總是覺得比第二次好吃→ 因為第一次去吃的時候已經下午兩點多了,肚子餓的要死,逛街又逛的非常累,吃的那一頓日本料理當然就是可媲美仙界美味囉。不過這家日本料理真的很道地,看全餐廳都是日本客人就可以瞭解了。 ***** 表妹本來想在24日晚上找家餐廳吃好料的,結果24日那天我們到Oxford Circus逛街(倫敦的超級血拼名店區),因為出門前已經吃過了,中午我們三個都不餓。沒想到下午一點多逛到Burberry's的店裡時,我的肚子突然叫了一聲,才猛然發覺我肚子餓,而且小腿被新買的靴子勒得有點累,更是沒力氣逛下去。結束了昂貴的Burberry's之遊後,開始找店家吃飯。 晃了一下,終於決定在日本航空辦公室對面的一家日本料理店「SAKURA」坐下來吃飯。一進門就好像回到日本似的,我在日本以外的國家還不曾到過這麼富有日本居酒屋兼料理店的餐廳,聞到非常香的鰹魚+海帶味道,除了少數幾位外國客人,大多數的客人和店員都是日本人。代表這家餐廳煮的非常道地,連日本人自己也很欣賞。 我原本是想點拉麵來吃的,想到熱呼呼的日本傳統拉麵還有湯.......冬天的寒意都被驅走了!不過想了一下,一碗最便宜的醬油拉麵要5.5英鎊(約台幣275元),還沒有什麼菜,只有蔥絲,這樣太划不來了,還不如我在宿舍自己煮的一碗湯麵!最後決定了定食裡面最便宜的一道「鹽烤鯖魚定食」。 點完後我們才發現,已經下午兩點了!我們要去看的歌劇三點就要開始,我們要在前一個小時去門口拿票咧!等啊等的,三個人都著急菜怎麼還不上來?等了十分鐘,三個人點的定食一起送到,我們就開始三口做兩口吃了起來。 那道鹽烤鯖魚太好吃了,魚肉肥又多汁,根本就和在日本吃的味道沒兩樣;米飯也煮的很好吃,QQ的,非常有彈性(奇怪,我也有買日本米,可是用大同電鍋煮出來的就是不一樣);附上的小菜也很日本。眼裡可以看到的幾乎都是日本人;站在吧台的師傅做的新鮮壽司從我們身旁經過;抬頭可以看到電視正在播放日本NHK新聞和兒童節目;耳裡聽到的是熟悉的日文;就連一開始端上的那杯日本煎茶

倫敦地鐵的廣告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還好有多長篇遊記沒寫,來寫篇短的,輕鬆一下! 我並不常搭地鐵往倫敦市中心跑,但在搭地鐵換車走在長長的地下道上下樓梯手扶梯時,總不忘留意一下身旁或大或小的看板廣告。有的廣告很爆笑,有的廣告看了好幾次都看不太懂,看這些廣告趨勢,瞭解最近有哪些公司花了大錢猛做行銷,像最近就看到日本ASAHI啤酒以日本紅丸子為背景,想打進英國啤酒市場。 有時看到一些有趣的廣告時,就會非常悔恨身上沒有照相機拍下來留念。正巧上個月我和小學同學一起出去玩時,又再度看到這個爆笑的廣告,趕緊拍下來留念。 這是塔索夫人蠟像館的廣告,我對行銷廣告不太有研究,不瞭解海報上所要傳達的意念和國際聞名的蠟像館有什麼關連。不過,很好笑喔!這個廣告.......真的是太有創意了!

到義大利校外教學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Integ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4 Competitive Strategy: Field Trip to ITALY 14-20 April, 2002 (一)對義大利的印象 從義大利回來後,心終於覺醒:我已經離開義大利了,我已經在倫敦開始了忙碌的第四學期。 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的感覺很奇特,就像是剛到英國一樣,原本以為英國是多麼古典浪漫的國家,其實自己來了之後,才發覺被電視媒體美化太多了!也許是因為我們是到義大利北部去上課,不是靠地中海的義大利南部,所以感覺不到那一份印象中的熱情。每年全系(日間部+夜間部)都要到國外校外教學,上當地產業與策略的課,聽說前幾年到美國,後來改到義大利的米蘭,因為米蘭的費用太高,就改到米蘭北部的Como觀光小鎮,Como鄰近一個湖,再往北走就可以到瑞士。 在這麼美的一個觀光小鎮上課,聽起來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可是行前看了一下老師Email來的課程表,差點沒昏倒:星期天下午抵達義大利,星期一到星期五排了整天滿滿的課,只有星期六早上是自由行動,下午就要搭飛機回倫敦。的確,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得待在飯店的會議室上課,眼見窗外蔥綠的大樹、白雲飄飄的藍天、飯店附設的歐式露天餐廳,心裡直想往外跑,根本無心聽太過無聊的課。當然也有幾堂很有趣的課,但是如果能邊曬太陽邊上課的話就更好了。 以前好像在Janice的網站看到他說義大利和台灣的景色很像。真的,剛從米蘭Linate機場搭車前往Como的途中,除去義大利鄉村的建築,雜亂的草叢、田園真的很像台灣南部鄉下。房子外牆顏色也多偏淡色,淡鵝黃、淺橘色、米白色,要不然就是非常老舊剝落的灰色水泥土牆,從深紅色磚牆為多的英格蘭轉移到義大利,視野突然放光明起來。 關於義大利的飲食,因為我愛死了義大利麵食燉飯披薩,除了飯店裡提供的免費早午餐,在外面餐廳吃的晚餐我都很滿意,這也是生平第一次用刀叉吃披薩,不能拿起來直接大口咬下去的感覺有點難過,雖然每種披薩都很好吃啦。義大利沒有足夠的草地養牛羊,所以義大利餐廳裡的牛羊排不多,我覺得最奇怪的就是義大利人不吃雞肉,都看不到有任何雞肉的料理。靠北部山邊的義大利海鮮不是太多,但是我在餐廳都拼命點海鮮來吃,起碼比在倫敦自己煮來吃好多了!有的同學很可憐,一個夜間部的奈及利亞同學不喜歡吃義大利料理

海德公園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復活節前,我從莎士比亞故鄉、沃威克古堡回倫敦的隔天星期五,拎著那一袋全發霉的土司麵包搭地鐵去海德公園逛。來英國這幾個月,很少碰到一整個禮拜全都是大晴天的時候,趁太陽公公還很賞光,心血來潮,想去海德公園逛我的第一次。 海德公園是倫敦最大的公園,總長三公里。原本是英國皇家專用的地區,17世紀改為對外開放,因為那時候卡洛琳皇后喜歡花花草草,特地把西邦河引進來,變成現在可划船的溪湖。海德公園有名的是東北角大理石拱門的Speaker's Corner,專門給「愛講話」的人講演政治或具有批判性的社會事件,可惜那天我光曬曬太陽、走個東南角就累得不得了,根本就走不到東北角,更別說去逛公園內的美術館或宮殿。 以前我對英國各地的小故事不太有概念,第一次聽到海德公園這個名詞是在大學選修的日本現代文學翻譯課程。那篇在討論英國人虛假紳士外表的歷史,以及日本人對英國人的印象等等。透過日本人的眼睛,來瞭解英國高級紳士俱樂部的內幕,高級人士穿梭的海德公園當然是必須要在文章裡出場的地點。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對海德公園的印象就和幾十年前上海的公園牽連在一起,不准中國人與狗進入。當然啦,現在各地的人小狗大狗肥狗瘦狗壯馬弱馬都可以進入公園囉!而且還是免費入園喔,不像日本東京御園、台北外雙溪至善園等等都要收費入園。 為了不要浪費那一袋發霉的土司麵包,特地跑到海德公園想餵鳥吃。到了海德公園東南角的Hyde Park Corner地鐵站,先在那裡的雕像餵了幾片,再進入公園,卻找不到可以讓我餵鴿子的地方。後來走到The Serpentine史帕提湖邊,看到一群又一群的鴿子,就開始閉氣,撕開一片片發霉的土司麵包餵鳥。剛好碰到班上的伊朗同學Paris,她一直尖叫道:「喔~我永遠不會忘掉你拿一堆發霉的麵包餵鴿子!明天就會看到電視新聞就會報導海德公園的鴿子不明死亡哦!」 真是大驚小怪,死不了的啦。我自己都不小心吃了好幾口發霉的麵包,還不是好好的?頂多把多天不見的垃圾給快速排出而已,我還是活蹦亂跳得啊。進入三月後,天氣變暖的特徵不但有爭奇鬥豔的花朵,還有沒幾天就發霉的土司麵包(冰箱沒空位放麵包)。有次吃早餐時,原本以為麵包沒事,沒想到吃到一半,發現我剛咬下的那一口,麵包中間有一小點綠霉,趕緊吐出來之後,咬了幾口又發現了另外一小點.......口口有驚奇,乾

莎士比亞的故鄉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除了帥哥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多年前的「哈姆雷特」,以及豬腳不理歐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四大小說其實我一本也沒看過。會去莎士比亞的故鄉並不是對他的文學作品有多喜歡,而是因為莎士比亞很有名。很虛榮吧?可是這也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也不怪我自己啦。好似,我會去劍橋感受當年的徐志摩也不是因為我對他寫的文章或詩有多喜歡,而是很迷這個近代中國歷史上極為出名的年輕早逝八卦男與三個女人的故事,看過「人間四月天」,買過林徽英張幼儀的傳記,就是沒看過整篇徐志摩的詩或散文,真諷刺。 莎士比亞的故鄉位於倫敦西北一百五十多公里遠的雅芳河River Avon畔,叫做史特拉福Stratford,所以全名是Stratford-upon-Avon。因為天氣晴朗,這個小鎮充滿了觀光客和帶著小孩的英國人,莎士比亞誕生地基金會一共管理了五棟老房子:第一棟是莎士比亞的出生地,第二棟是莎士比亞孫女兒的房子,第三棟是莎士比亞大女兒的家,第四棟是莎士比亞老婆(Ann Hathaway)的娘家,第五棟是莎士比亞的媽媽(Mary Arden)小時候住的房子。因為我們時間不多,來不及看完位於郊區的第四、第五棟房子,所以我們只買了三棟房子的通行票。其實,如果家住附近,可以買五棟房子的一年通行證,分次看完,而且我們都很喜歡莎士比亞老婆的娘家,非常有英國鄉村風味的都鐸式房子,尤其是那個茅草屋頂和屋前的庭院,在那裡喝下午茶一定很棒! 莎士比亞出生地的木造屋子非常舊,莎士比亞在這裡住到18歲結婚後才搬出去。裡面模擬莎士比亞當年的布置裝潢方式,我不是四百年前的人,不知道有多像,但是我覺得最像的可能就是屠肉房,假死鵝死雞...........害我以為是真的!幾乎屋裡每個房間都有專業解說員,操著標準英國上層社會的腔調,其中一個還問遊客想聽什麼詩,他大概都背得出來,真是太厲害了!最後我們在這裡的紀念品店還有看到莎士比亞族譜的明信片,被我們嘲笑了一番,可是後來才知道,這個族譜很重要呢,沒有這個族譜我們根本就分不出來哪一個女人是莎士比亞的媽媽還是老婆還是女兒還是孫女兒,或是女婿或是孫女婿。而且,這張明信片只能在這一家紀念品商店買得到,鎮上幾十家的紀念品店都沒有在賣。等到我們瞭解那張族譜的重要性後,我們也回不去那家紀念品商店了..................

悼念我的馬克杯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我不會寫悼念詩,只好寫一小篇來紀念我的兩朵大花馬克杯。剛剛在廚房弄早餐順便洗杯子的時候,洗完後擺在旁邊的流理台,沒放好,杯子就這樣 「匡啷」摔下...................破了 我愣住了。 這個馬克杯我已經用了很多年,高中在紐西蘭買的,是紐西蘭有名的Temuka Pottery出品,一系列的廚具陶製用品,每年都會出新圖案。我等了很久等到出清大拍賣,終於有能力買的起他的馬克杯。杯子外面有兩大朵手繪粉紅花,簡單大方,,寒冷冬天裡,雙手捧著厚實材質的杯子,喝著熱熱的咖啡或檸檬紅茶或伯爵奶茶,會覺得很幸福。 因為太喜歡這只杯子了,不管到哪一國都要帶著它,別人都覺得我很白癡,幹嘛千里迢迢帶著這麼重的杯子?從紐西蘭帶到日本,回紐西蘭時再帶回家;要到台灣工作時又從紐西蘭拎著;上班在公司呆的時間比較久,就又帶著到公司喝茶喝水喝咖啡;要到倫敦唸書時,裝在硬紙盒裡帶到英國陪我。 唉~現在卻被我不小心給摔破了。沒關係!馬克杯和男人不一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從今天開始我的眼睛要睜大一點,尋找下一個耐用好看的馬克杯。(雖然台灣的家裡還有一個我買的達利馬克杯)

NOKIA與駭客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上第四學期的Impact of Change第一堂課,客座講師問全班同學說NOKIA開始做生意有幾年了?有的人回答20年,有的回答10年,我猜是15年,還有人猜40年,只有班上的瑞典同學Jimmy說超過一百年。正確答案是:NOKIA在1865年就已經存在開始做生意了。 (見 此網站 ) 什麼?NOKIA這麼老喔! 大家以為NOKIA是最近一、二十年的公司,是因為他最出名的手機是走在全球尖端時代的產品,卻沒想到NOKIA的年齡將近150年,那時候的台灣還是清朝時代咧!那麼久以前的NOKIA不可能製造手機吧?那到底他們在靠什麼吃飯?讓我覺得越來越好奇了。 NOKIA是芬蘭的公司,國中地理課本上面寫說芬蘭最多的就是森林和湖,換句話說就是木材和水,充分利用芬蘭自有的資源來創造紙業的生意。後來橡膠業發達,雖然橡膠樹原產地在東南亞,但因為當時市場需求量大,且那時流行橡膠雨衣、橡膠鞋,NOKIA見商機不可失,利用瑞典荷蘭的海上運輸將遠地的橡膠運到芬蘭加工,又大賺了一筆。接著電信業發達,NOKIA改做銅電纜線,發展到現今,一直都走在產業的前端的NOKIA竟然研發起手機來了,更有趣的是NOKIA未來的走向會朝「財經服務系統」。 因為手機門號的SIM卡和信用卡的「金屬鐵片」(多麼白話的一個詞彙)相同,NOKIA想研發出利用手機付帳的系統,以後去停車場繳費、商店血拼時,只要在手機上按幾個號碼,利用SIM卡和信用卡結合的的系統即可付帳。太神奇了!不過此時,我也順便想到這很危險耶,要是被不法人士竄改,那信用卡盜刷的情形會更嚴重說。 像前幾天台灣爆發的駭客竊取銀行帳號存款的新聞,是因為資料庫網站程式碼有漏洞,我以前賣過一陣子的網路安全系統,當然知道再怎麼厲害的系統都是有漏洞的,說什麼全世界最厲害的都是廣告詞啦,沒受到攻擊的只是還沒有人想要去破而已。公家機關銀行不是想省錢買便宜的,就是花大錢買貴的卻沒有專心去做好管理的工作,遲早總是會有這麼一天被人入侵的。至於解決方法有什麼?不知道耶......我現在不賣網路安全系統,要不然我就跟你講說我家的最好囉!哈哈。 剛剛去某新聞網站上查了一下這幾天的駭客相關新聞,竟然查到我之前某一家公司的新聞稿!天哪~這家公司竟然還活著沒死耶,想到前年底公司管理徹底失敗,一群人被資遣回家當米蟲,現在那家公司就

倫敦的Zilli義大利餐廳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這家義大利餐廳不是我上週去義大利吃的,是三月底我和幾個網友在倫敦市中心的一家Zilli Fish Too義大利餐廳,在蘇活區附近。從外面看這家這家餐廳的裝潢讓我覺得很貴,我在倫敦還不敢進這種餐廳,要不是難得和幾個網友一起吃飯,Samantha的老公大衛先生想去吃他們的魚,我可能也不會注意到。 一坐下來就有親切的服務生幫我掛外套,我坐下來時,服務生以帥氣的手勢把餐巾就這麼一甩地鋪在我腿上。雖然不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服務,可是我一直這麼省吃儉用,很久沒去大餐廳吃飯,所以突然碰到公主般的服務,有點受寵若驚。 然後服務生舀了一匙他們自製的醬在我面前的盤子上,我也嚇了一跳,想說:「奇怪!我又還沒開始點菜,怎麼已經給我東西了?我要付錢嗎?」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餐廳附送的開胃小餐,配著麵包吃,那種醬除了味道香濃的九層塔、橄欖油、橄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材料,總而言之就是很好吃。 在點菜的時候,和Samantha、Winnie討論了很久,研究了好多看不懂的義大利字,順便跟Winnie學了好幾個義大利字,原本是希望不懂義大利文的我,到義大利上課的這一個禮拜能用的上,沒想到只有燉飯Rissotto這個字用的上,哈哈!Zilli的菜單有廚師推薦菜,但每道都是18英鎊起跳(最貴的),所以三個女生嘰嘰咂咂討論了好久,最後我點了一道我在倫敦不常吃的海鮮蛤蚌義大利麵。除了麵煮得不太熟,硬硬的之外,味道是滿好的,Winnie和Samantha說義大利人煮的麵就是這樣不太熟,中間還白白的就算是煮好了,好怕去義大利時要多咬好幾次義大利麵才能吞下。不過還好,我在義大利一週吃的麵飯都煮的熟透,軟軟的很好吃。 吃完正餐,改吃甜點,又經過一場熱烈的討論,決定各人想吃的甜點。我還是點了義大利出名的提拉米蘇,想吃吃看有什麼不一樣。不知道台灣餐廳的提拉米蘇為什麼都裝在杯子裡,說實在的,台灣那種杯式提拉米蘇很難吃。我在英國的ASDA超市曾經買了一盒提拉米蘇來吃,甜的要撞牆,非常難吃,可是Zilli的提拉米蘇就非常好吃,不是太甜,入口即化、綿密的感覺很棒,我在義大利吃過兩家餐廳做的提拉米蘇,都沒有Zilli做的棒喔!香港太平山上也有一家餐廳的提拉米蘇很好吃,餐廳名稱好像是「405」,類似Friday的美式餐廳。 我們點菜時,照片上的那個服務生(名字叫Bondsteu)就

遭青少女勒索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昨天考完試後心情很好,把手機通話費的事情解決後,到學校旁邊的一家有將近兩百年歷史的Farm House Musuem看免錢的十八世紀家居生活展,回家途中順便到印度甜點小店買了三種甜點吃。平常要通過的那條快速道路交叉口,我都偷懶不走行人地下道,看紅綠燈伺機而過,可是這天心情很好,想說就來當一次守法的好市民吧,就這樣走進了地下道。 一轉進去就看見另外一頭有四、五個高中女學生,他們一看到我就嘻嘻哈哈地叫道:「來了來了!」然後全部的人就在看我。我整個人一邊即時進入警備狀態,一邊假裝沒事繼續踏著我的腳步往前走。靠近她們時,其中一個對我說:「給我五鎊,我就告訴你XX的故事。」(我聽不懂是什麼的故事)我覺得很無聊,連講一句「我沒興趣」都懶的講。(其實是不敢講,怕跟他們對起話來惹上麻煩)看她們手中沒有武器,就嘗試大膽的繼續往前給他走下去,眼睛也懶的瞧她們,臉上裝著一副很酷無所謂的模樣,心裡卻一直在想要是他們來搶我的包包怎麼辦?要是他們五個一哄上來打我怎麼辦?這時想到我手中拿著一本很厚的英文字典,要是真的來一個就猛力打一個。 最後終於快要走超過他們時,最後一個長得很高女生伸手好像要拍打我的頭,嫩嫩的聲音笑說:「嘿!拿出你的錢啊!」我還是不理。然後一轉身走上樓梯,狠狠地把他們甩在身後。就這樣解脫了。 我還沒有在路上被人這樣勒索過,心裡真的很害怕。不過還好我命大,碰到這一群沒經驗的青少女,安全地躲過了。阿彌陀佛有保佑!

網路同學會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最近好幾個網友紛紛在微軟MSN開了網路社群,使用起來我覺得滿不錯的,畫質設計的細緻,上傳照片速度也快(有本錢的微軟畢竟是不一樣的),我就想開一個專門給我國中同班三年的同學們聚聚。因為之前一個同學曾經在「CityFamily網路同學會」開過一次,那個網站設計的不太好,不但常當機,使用起來綁手綁腳的,很不方便,而且參與率很低,只有五個人來,外加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 我們這班男女各半,在一起同班三年,和別人比起來,自然是感情要好了許多。不管之前國中時有多少不愉快的,能聯絡到的,久久都會來聚一次。像我是除了國中同學會之外,也沒別的同學會能開了。班上好幾個同學國中念到一半跑去國外唸書,有的是國中畢業之後出國唸書,所以班上很多人現在都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唸書工作(可是我住的國家都沒有一個同學在),也有的同學從國外回台灣工作結婚,一個班分散在全世界各地,要聯絡很不容易。 幸好現在網路發達,去年我把可以聯絡到的同學資料整理了一下,弄成通訊錄用email寄出去,大家都很喜歡。年初,這個檔案又更新了許多,他們竟然找到十幾個人開同學會(而且是趁我不在台灣的時候),常常就是在路上很湊巧的碰到同學,然後就這樣繼續開始聯絡起來。按照那個通訊錄的email資料,我把MSN網路社群的邀請函寄出去,沒想到反應熱烈,台灣美國英國就這樣在網路上留言開始聯絡感情起來了,紛紛在聊大家的近況。還有一些人大概是沒有定期收email吧?還有一堆人沒加入。 這個網路同學會一開,唉呀不得了,竟然傳出有三個男同學今年要結婚!他們都準備結婚準備很久了,有兩個同學竟然同時去亞太會館看場地,真是太湊巧了。如此可怕的紅帖炸彈,「很不幸」的我躲過兩包,實在是非常想看同學們喜宴的樣子,可是紅包的壓力很大哪~。在這裡還是恭喜他們永浴愛河,雖然我猜他們沒有一個會來這裡看我寫的............

開滿一整顆樹的木蘭花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第一次看到開滿樹的木蘭花是在紐西蘭,可是我沒有印象。 高中第二個暑假回台灣度假時,很興奮的跟著媽媽的老長官學了一個多月的國畫,班上都是阿姨叔叔伯伯,只有我一個是小朋友。小學一年級開始拿毛筆就只有在寫書法,直到國中才有兩三堂畫水墨畫的機會,但我從來沒有拿過毛筆畫過有色彩的圖,所以對這堂課非常期待。 雖然以前沒學過國畫,但因為我有美術基本概念,拿毛筆也在行,所以很快就進入狀況,大家也不太敢相信我畫的像一個初學者。媽媽的老長官也很喜歡我,我畫的很高興,雖然不太會畫岩石和動物。 班上的阿姨叔叔伯伯們很喜歡畫牡丹,我也照老師的畫法畫了好幾張,但是畢竟我沒看過真正的牡丹,畫得再怎麼好只是很像老師畫的,再怎麼畫我都覺得是抄襲別人的。所以我比較喜歡畫蓮花和蓮葉,只是那個時候是冬天,我也沒辦法親自觀察蓮花的模樣,再怎麼畫也只是靠想像的。 有一天,老師心血來潮特地在班上為我畫了一張木蘭花。老師邊畫邊講解說,他有年到紐西蘭南島的基督城拜訪他的女兒時,看到了這花兒,在河南也有這花兒。我心裡一邊很高興得到特別待遇,一邊卻很納悶......這是什麼花?我怎麼沒印象? 暑假結束回紐西蘭,夏天冬天過去春天來到,這時我才在上學途中發現這木蘭花。每朵花都快跟我的手掌一樣大,很像蓮花,整棵樹只有如此大朵的花,沒有葉子,我覺得很新奇,以前看到開在樹上的花都小小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台北行道樹之一的木棉花,可是木棉花沒有這樣搶眼。 知道當初老師畫給我的木蘭花就是這種花後,我就時常在騎腳踏車、走路時看路旁開滿樹的木蘭花。後來搬到另外一個房子,隔壁的鄰居家門前就有一棵,花苞冒出、開滿整樹、花瓣謝落、綠葉冒芽、大片的葉子長滿樹、葉子枯\黃落下,上學三不五時就會看一下開花期的木蘭花,我覺得我真喜歡這種大朵大朵的花,非常大方有自信的感覺。可是我不知道英文名字叫什麼。 後來大一修的基礎植物學就學到了木蘭花的英文名字:Magnolia。木蘭花的品種非常古老,像是銀杏,所以和現在普通的植物都不太一樣。我上課時聽到這個英文名字非常興奮,高興地跟同學說我好喜歡好喜歡這花喔!今天終於讓我知道他的英文名字了! 當然,像黃色水仙花一樣,我回台灣之後就再也沒看到木蘭花了。幸好英國人都把喜愛的花草移植到紐西蘭去,我在紐西蘭看得到的植物都可以在英國看到。英國的春天到處都可以看到開滿整樹

黃色水仙花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英國的春天來了。 上個月在路上到處可見到黃色的水仙花:Daffodil,多到好似台灣的野花向日葵,不但是「行道花」也是庭院裡有人照顧的花。離開紐西蘭之後,我很久沒有看到Daffodil了,所以在這裡看到開的亂七八糟的黃水仙,直覺上就想起紐西蘭,八月。紐西蘭的防癌協會是以Daffodil為標誌,八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為Daffodil Day,到處都看的到防癌協會的海報、小貼紙,這個時候的黃色很氾濫,就是要提醒紐西蘭人時時要注意防曬的動作,預防皮膚癌。防癌協會自己還有製造防曬油,我去年還在台灣看到康士美在賣耶! 位在南半球的紐西蘭季節和北半球相反,八月正是春天百花盛開的季節,高二那年選修的美術課下學期必須選一個畫家做模仿。我本來很想選我最喜歡的印象派畫家雷諾瓦Renoir,可是那個剛畢業的美術老師認為我們的技術不夠,不准。煩惱了很久,最後選了梵谷的室內靜物畫,先是用學校便宜的畫料臨摹了他有名的向日葵,再以學校的乾燥向日葵為模特兒,畫屬於自己的向日葵。第二張是挑不太有名的畫,有藍黃色星點背景的靜態花,在挑選花來做模擬畫的時候很麻煩,花這麼貴要怎麼辦呢?到週六的跳蚤市場晃了一下,看到搶眼的黃色水仙花很高興,一大把滿便宜的,可以讓我畫個一個星期。接下來兩三個星期裡,每天都跟Daffodil一起過活,畫盡各種角度的水仙花,所以現在看到Daffodil就有一份特殊熟悉的感覺。 下一個挑的花是難度極高的玫瑰,買了十朵粉紅色玫瑰,每朵拳頭大的玫瑰平均用了一個小時來畫,我想總成績應該不錯吧。不料那個年輕不識貨女美術老師給我一個剛好及格的分數,這才發覺原來美術這種東西實在是太主觀了,如果考大學的科目選美術的話,評審老師要是不喜歡我的風格,那我的成績不是就沒有保障了嗎?所以高三就選考試有絕對標準答案的理工數學科,放棄了我一直都很喜歡的美術。畢竟美術對我來說只能當興趣,不能當考大學的科目之一啊! 以上是我看到黃色水仙花Daffodil聯想到的一點回憶。

追隨哈利波特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每次搭地鐵經過King's Cross王十字車站就會想起哈利波特。看台灣的媒體報導說,因為哈利波特電影的緣故,火車站湧進許多遊客想一探那個神秘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偏偏實際上沒有這個月台啊,所以特地在入口處就高掛哈利波特的宣傳海報,並掛上一個寫著「九又四分之三霍格華茲」標旗讓觀光客拍照。另外一個媒體說,電影中拍攝的場景其實是在第四、第五月台,那個地方才有石柱紅磚圓拱門,而且第九月台並不和第八月台相連,有自己獨立的出入口。 王十字車站是倫敦四大車站之一,建於1851年到1852年之間,有120英尺高的鐘塔,是倫敦通往英國北方的重要起始點,主要的班車都是往英格蘭東部與東北部,再行經東岸抵達蘇格蘭,是聯繫英格蘭和蘇格蘭的重要車站。 上週前往劍橋時,必須從王十字車站搭火車,那就可以順便看這個聞名全世界的月台囉!這次有帶照相機可以去跟那個牌子照相留念。可是.......可是.......尋遍整個王十字車站也找不到標有「九又四分之三霍格華茲」的標旗,第九到第十一月台進進出出的旅客又很多,根本就沒看到一個拿著照相機來留念的,我就不好意思拿出照相機來了。也許是哈利波特電影宣傳期過了吧?所以拿掉了。再說那個實際電影拍攝月台好了,因為是封閉的,有車站工作人員守在柵欄前,我拿的票是到劍橋的,並不是在第四、第五月台,所以也不能進去那裡照相留念。反正能親眼看到電影拍攝的地點就好囉!起碼也做過一點類似追隨偶像的愚蠢事情。 比起王十字車站,還有一件更白癡愚蠢的事情,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氣。 上週去牛津的時候,從大馬路跟著人群走進一條古石磚的小巷,我猜這裡一定有什麼好玩的,要不然人不會這麼多。果然,看到一座造型突出的大圓柱形建築物,上前至小柵欄一瞧才知道是這裡圖書館,還是有悠久的歷史哦!看到小牌子上寫著成立於1320年,1426年由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與1602年由學者波特連Thomas Bodley擴建,這個圖書館叫波特連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因為我不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不能進去參觀,就只好在外面晃晃,晃進旁邊另一個建築,裡面有紀念品店,我就挑了一個鑰匙圈算做「到此一遊」的留念。 過了幾天,自己翻了翻以前在網路上蒐集的哈利波特資料,才發現,這個圖書館竟然也是曾經出現在哈利波特電影中的場

安泰保險的CEO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媽媽上個月託表妹帶了一本書給我看,是徐子婷寫的【膽大包天:百變CEO潘燊昌傳奇】,潘燊昌是安泰保險的總經理,除了長榮的張榮發、台積電的張忠謀,這是我看的第三位台灣企業老闆傳記。趁剛開始放假,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我發覺開始工作、念了MBA之後,看這類書的感觸和之前大學時看的傳記感觸完全不一樣。畢竟有實際的工作經驗,讀後心得當然不同。 MBA教的是如何轉變成專業經理人,一些教授在課堂上說的話與書中的字句相互呼應,甚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果說念MBA有什麼好處,現在我只能說念了可以啟發我的腦子,這只是一個開始,日後吸收各方面知識的速度加快,能迅速的將實況和理論加以比較,找出可改善的部分。 我覺得潘燊昌真是一個80%的好老闆好主管。剩下的20%就是因為他太重感情,對屬下不常在私底下談自己的事情,不太容易變成「朋友」。」。(還有就是書把他寫的太神奇了,我沒有實際接觸過,不能說他「一定」非常好)他沒有「老闆」的架子,尾牙就純粹是慰勞服務員工的餐會,哪像我知道的幾個老闆把尾牙辦成向媒體、客戶、廠商炫耀公司成就的聚會,老闆高階主管是高高在上的主角,某幾個員工卻得花時間來娛樂服務大家,這是什麼道理啊?員工還得梳妝打扮來接待客戶廠商! 越看這本書就越覺得如果以前的老闆或主管都來看這本書有多好!不想想要怎麼激勵員工鼓舞士氣,以為這邊也省錢那邊也省錢就能賺大錢,卻沒考慮到員工的感受,工作並不是只要「賺大錢」而已,很多人的慾望是要個人成長自我突破,除了基本的需求,如果公司沒有辦法滿足較高一層的慾望需求,年輕有創意有活力的員工當然會求去。 令我高興的是他說有的老闆覺得年輕人懶惰眼高手低好逸惡勞見錢眼開見利忘義,但很少會認為是自己公司有問題,「通常年輕人挑一份工作,往往是看這個機構有沒有讓自己成長的空間,待遇可能只是表面的原因」。是啊!就是這樣子的啊!可惜我對保險業沒有興趣,要不然我就跟著表姊去安泰了,有這種老闆是值得安心的。 潘燊昌具有Leadership理論中的Decisive、Vision、Motivation、Risk Taking、Empowerment、Management of Change,服務業中的Customer-Oriention,個性中有一些是屬於領導人的天生特質,但有很多也是後天發展出來的。不管怎樣,這樣分析

頭部連體姊妹

Image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剛剛在自由日報新聞網站上看到這幅驚人的照片。天哪~頭部連起來可以一起生活27年!別說生活起居都要合作不吵架,在一起親密地活了27年,不知道要怎麼談戀愛要怎麼有自己的隱私祕密空間? 更令我感到好奇的就是,這對親密姊妹一旦成功的完成分割手術之後,要怎麼適應呢?別說要學會凡事自己來,還要學會尋找自己的未來,對我們正常人來說的生活,對他們看似艱苦,但也值得期待,多麼富有挑戰性!可惜對於剛卸任的宗才怡來說,卻放棄了那樣挑戰性的工作,辜負了支持她的廣大民眾。不知道她下一個工作會是什麼呢?也值得我期待。 原文:【生死相連】頭部相連的二十七歲伊朗雙胞胎姊妹拉莉(右)與拉登‧比加尼,十九日呼籲國際社會協助她們進行分割手術,讓她們結束長達二十七年頭部相連的歲月。拉莉與拉登過去多次尋求分割未果,一九九六年在德國接受檢查時還被告知若進行分割,恐將導致其中一人死亡。在被問到是否願意為對方犧牲生命時,拉莉說,她們等了二十七年就是不願做這種痛苦抉擇。(美聯社)

酒吧裡的談話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昨天是復活節放假前最後一天上課,班上幾個同學又到學校旁邊的愛爾蘭酒館大肆慶祝。我當然也跟著去了,雖然買一瓶酒的錢夠我吃很多東西,但偶而跟同學去喝酒聊天打屁聯絡感情也是應該的啦! 叫了一瓶Archer的水蜜桃氣泡酒,就坐下來在幾個同學的雲煙吐氣中開始了必須憋氣換氣的聊天。不知道為什麼,各國男男女女的同學們在輕鬆的酒吧氣氛裡,聊天聊到最後一定會扯上「性」。 幾個禮拜前的星期五下午,結束了Group Consultancy對客戶的正式Presentation,從愛爾蘭酒館換到照片中的酒吧,聊天的話題還是離不開有關男人女人的「性」,但還是有些屬於個人隱私的部分,所以大家並不是真的那麼OPEN啦!昨晚比較有趣的是,班上的南非同學G講到男人在酒吧要怎麼吊女人的技巧。 這個我以前好像在某些文章上有看過,但印象不是很深,這次親耳聽到同學詳細的分析與敘述,就覺得滿有趣的。他說,和女友到酒吧的男人比獨自到酒吧喝酒的男人還要引起酒吧內女人的注意。 (我是覺得從旁人的角度來看,獨自喝酒的男人猛灌酒,好像一副「全世界都欠我錢」的哀怨臉,女人當然會不喜歡囉!雖然我對和女友一起的男人會多看一眼,但也不會有什麼搭訕的念頭) 同學又說,和女友一起到酒吧的男人充滿了自信與魅力,第二次這男人再獨自到酒吧裡喝酒時,其他女人發現這落單的男人有機可趁,就會上前搭訕。女人還會觀察這男人手指上有沒有婚戒,觀察和一同前來的女性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來判斷是否該展開行動。 好幾個同學都說他們單身時曾經用過這麼方法(但並不是用這方法認識現在的老婆),南非同學G說他會利用妹妹到酒吧,或者是到百貨公司去和美女搭訕,他老婆也知道男人有這一招,所以現在都不准他和妹妹去酒吧,如果是一個人去還無所謂。 越講越神奇耶! 幾個同學還對我和台灣同學W說,下次我到台灣的酒吧試給你們看看。我們兩個卻對他說,不管你是單身或帶著女友到台灣的酒吧,只要你是外國人,一定會有台灣女人上前跟你搭訕的啦!還會用「我想練習英文」的招數呢!他們每個人都睜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議的模樣,好像恨不得馬上到台灣去試試看。 不過台灣的酒吧和這裡的酒吧氣氛不同,這裡對我來說就像是同學間聯絡感情溫馨的餐廳,大家喝喝酒,不管話題嚴肅到討論毛澤東蔣介石佛祖,總

學講中文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除了幾個主修中文的日本朋友,我很少有外國朋友想學中文。班上那個「我愛中華」的南非同學G,之前向我和台灣同學W說道,早幾年他特地到英國做研究順便拿永久居留證,沒想到這一兩年才發現原來中國未來的潛力更大,全世界四個人裡面有一個是華人,不學會講中文不行,不到中國做生意不行。 他說早知道他就到中國大陸待個幾年就可以拿到中國護照了。(我提醒他:現在中國大陸人口這麼多,想要移民去那裡簡直比登天還難,除非娶一個中國老婆囉!可是他現在已經來不及了)他這一代拿不到,但保證幾個月後即將出生的兒子一定讓他學中文,拿中國護照(可以叫他兒子娶中國老婆)。一有機會他就跟其他同學恐嚇:「五十年後如果你不會講中文,你就落伍了!」 昨天在愛爾蘭酒館教了他們幾句。南非同學G先從他愛的煙草下手,武漢同學S給他一包大陸的「中華」牌紙菸,再跟我們學了一句「你要抽煙嗎?」這句很好用喔!和常抽菸的中國人搭訕,從這一句開始很方便咧!不過我總覺得台語的「呷菸嘸?」簡短有力又親切,除非同學想到台灣做生意,要不然台語只能在大陸的福建省用的到而已。 接著他又想學跟「性」有關的句子,除了我,台灣同學W、武漢同學S兩個人一致認為,「做愛」比「上床」好聽。(雖然我覺得兩個詞都很粗俗不堪,可是講「做愛做的事情」太長又繞口,在大陸又不通)所以就把「你要做愛嗎?」的羅馬拼音幫他寫在菸盒包裝紙上,在心裡又一邊在想哪天他真的跟某個中國女人講了,不知道那個女人會怎麼回答他喔? 另外一個非洲瓜納同學S卻跟我學了不同的句子。他講「你要抽煙嗎」、「我愛你」、「你愛我嗎」咬字超級標準的,仄聲去聲抓的很準,一點都不像第一次學講中文的怪腔怪調外國人。我們這幾個台灣大陸人紛紛稱讚他的發音好,他對中文更有興趣,我又跟他講了一點秦始皇統一文字、中文的部首、字的發演過程,把中文形容成一個全世界最不可思議的語言。當然,第一次對自己的朋友講解這類的東西,不我也發現多學一點相關專有的英文詞句,講到自己詞窮咧!不過,如果我不是要去做專業的「文化交流」,叫我花時間看這個..........我才懶的做咧!

倫敦之眼摩天輪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上次到倫敦水族館經過倫敦之眼摩天輪,沒開放,這個月開始對外營業,到晚上八點都還可以上摩天輪。不知道摩天輪已經開始營業了,本來我和男朋友到這只想看看夜景而已。沒想到我遠遠的就看見摩天輪上的座艙三不五時有閃光燈出現,一個個座艙也在緩慢的移動。 雖然成人票一個人要9.5英鎊(台灣出版的旅遊指南寫的價錢是錯誤的),有點貴,但是這種「不搭不可,再搭不可」的難得機會,我們趕緊買了票上去瞧一瞧。 果然倫敦的夜景真是美得不得了! 摩天輪旁邊有泰晤士河、大笨鐘、西敏寺、國會大廈、女王敝下歌劇院等,燈火通明,我覺得比香港的太平山夜景還要棒。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摩天輪轉一圈要30分鐘,在面積寬敞的封閉式透明膠囊型座艙內非常舒服,在裡面或坐或站或走都OK!快要抵達地面時,還有像雲霄飛車的數位攝影機拍攝喔,人站在東南角向外面的攝影機微笑,不過照出來的效果普通,人太小了,不是那麼好玩。 這個坐過一次後,叫我再花9.5英鎊就免了。 P.S. 圖片是我到倫敦之眼的網站抓的,自己照的還沒洗出來。 London Eye網站

筷子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幾年來碰到不少外國朋友,他們都覺得我們華人拿筷子非常不可思議,一隻手能把兩根木枝或竹枝操縱的這麼棒。我吃麵用筷子用習慣了,有次在紐西蘭到馬來西亞好朋友家裡吃午餐,那天好朋友的專業廚師級媽媽煮了湯麵,卻在餐桌上幫我擺上了他們常用的湯匙和叉子,我嚇呆了.......沒有筷子我要怎麼吃湯麵?這下子我反而覺得馬來西亞人用湯匙叉子吃麵真是不可思議!我可以用湯匙叉子吃義大利麵,卻不會吃湯麵咧。 前幾天武漢同學邀請班上幾個人去他那裡吃晚餐,他和他的杭州室友兩個人煮了好幾道非常普通的中國菜,我卻在他們煮好第一道菜之前,已經先用電鍋燉好一鍋香菇雞,這樣好吃的料,卻還是像上次一樣,我煮的好像比較合中國人的胃口,只有中國人捧我的場,其他幾個同學都不太吃我煮的香菇雞......真是不識貨啊! 那天土耳其同學Berrak看到我們幾個中國人用筷子吃飯,以一種恍然大悟的語氣跟我們說:「我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都這麼瘦了!因為你們都用筷子吃飯!」 我一聽到有點楞住,中國人並不是都很瘦啊(是因為同學妳吃的太胖了)。忍著笑跟同學解釋,是因為你不太會用筷子,所以覺得用筷子吃飯只能吃一點點,所以很瘦,可是我們中國人從小就用筷子,吃的可多了! 我向來只聽過朋友對我說,中國人用筷子很厲害,卻沒聽過有人把中國人的身材和筷子聯想在一起(還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誰叫中國人的骨架比較小,怎麼看起來都不胖啊。 我又想起之前在學校餐廳吃午餐時,看到那個奈及利亞同學Ayo用筷子吃炒飯,我看的很難過。不是因為他拿筷子的樣子,他用筷子還滿拿手的,是因為那炒飯是擺在「盤子」裡,不是碗裡,用筷子吃真的是吃的很慢耶。最後他快吃完時,我終於忍不住跟他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會用湯匙吃這一盤炒飯,這樣吃的才多才快啊!他恍然大悟的說,哦~是這樣子的啊。所以同學啊,你也要知道中國人雖然常用筷子,但是也要看吃的是什麼東西擺在什麼容器嘛!彈性可大囉。

牙齒回憶錄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最近看到幾個網友各自寫出看牙記,勾起我滿口補過的牙齒,一路否極泰來的記憶。我笑的時候會露出整齊的白牙,有些人以為我矯正過,有些人以為我牙齒沒蛀過,事實上,我實在是不好意思讓大家再繼續誤會下去了。(其實,有如此美好的誤解也是滿好的耶) 我對牙齒的記憶要回溯到換乳牙的年紀,我只記得那個時候為了要拔乳牙,痛苦了十幾次,什麼外婆想出的把縫衣線的一頭套在快要掉的牙齒上,另一頭則套在房間門的手把,就這麼用力一關門,「碰!」,照理說牙齒應該是會應聲落地,可是我記憶裡好像沒有一顆牙齒是這樣掉的,因為牙齒還太愛我的牙齦了,門關上時,我的頭也順著往門上一靠。反正這個方法不行就對了,不但氣牙齒沒拔起來,還更氣這把我的牙齒弄得更痛! 媽媽每天都吩咐我沒事要用舌頭搖一搖快掉的牙齒,當然不忘警告如果舊牙不敢快拔掉,新牙長出來就會變成虎牙,很醜的!除了「關門法」、「牙醫法」,只有一顆乳牙是很輕鬆自動的掉下來,記得那天我坐在客廳自己一個人邊看電視邊啃甘蔗,雙腳夾著垃圾桶,嚼完甘蔗吸完汁就把甘蔗渣順勢吐到垃圾桶,其中一顆煩惱多時的乳牙就這樣被我吐進垃圾桶。本來想翻一下垃圾桶找出那顆輕鬆落地的牙齒,可是垃圾桶裡的甘蔗渣太多了,找不到。不過我那個時候還是非常高興喔,蹦蹦跳跳跑去廚房跟媽媽說。不用去看牙齒流很多血,真是快樂耶! 新牙齒長出來後,媽媽還是不厭其煩的吩咐我一定要沒事用舌頭把牙齒往外推,這樣牙齒才會長齊。好不容易牙齒長齊了,還是照樣繼續駐牙,一口爛牙三不五時到牙醫那裡補,很痛很痛耶!永遠忘不了小學對面的那家青X牙醫,總覺得那家牙醫的技術超爛,每次去都痛的要死,連現在經過那裡都覺得好恐怖。 另外一家牙醫就是在台大公館那裡,媽媽常去光顧的診所。那是一個牙醫家族開的,爸爸、兒子、媳婦都是牙醫,那兒好像是我家的「家庭醫生」,邊看牙齒跟我們聊聊近況,現在好像爸爸和媳婦都沒在看診了,記得我之前回台灣跑去那裡看牙齒的時候,護士小姐還找不到我的病歷表,因為實在是太久遠,我已經很久沒去那裡看了啊!我很多牙齒都是在這家牙科診所補的,感覺就好多了,那時補牙的材料是銀黑色的,前不久回去看牙齒的時候,還順便當了一次學習的實例,老醫生告訴年輕醫生說,以前是銀色的,現在則都是白色的。ㄟ?把我的牙齒當「歷史見證人」喔? 我牙齒實在是

爛兩性平等法?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是台灣的三八婦女節,我總覺得「婦女節」是給結了婚的女人過的,到現在這個坐二望三的年紀,還是認為我既不能過兒童節也不能過三八婦女節,最適合的就是329青年節。 前不久剛通過的兩性平等法也在今天開始實施,看似有照顧到女性同胞的權益,看似給予當爸爸的人有時間看護小孩,但總覺得政府缺乏適當輔導措施,老闆們缺乏員工權益重要性的觀念,我想今年內大概落實性不會太糕吧?正在上班工作的男男女女也不能有太大的期望。 就政府方面來說,勞委會將在6月提出七項子法,詳細內容我是不知道,但我是滿期待這七項子法能補強兩性平等法的不足。總是要對政府的法律要有信心一點嘛!哪裡不好就修改哪裡,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是這樣子的。我住哪個國家就覺得那國的政府爛,不知道是因為我老住到政府不太好的國家呢,還是因為全世界的政府都是這負德行? 不過,一定有很多企業老闆想鑽法律漏洞,還講什麼現在經濟衰退,執行兩性平等法不實際。但是這些賺大錢的大企業老闆都沒有想過員工已經幫他們賺多少錢了,花一點錢照顧到員工的權益,不但能鼓舞士氣,員工做起事來的心情更是好,錢才會賺得更多,這個叫「投資」啊!光想怎樣壓榨員工,賺更多更多的錢,這急功近利的態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改喔? 照老師的說法,這個叫Communication Gap,就像代溝一樣,政府、企業、員工之間的溝通有落差,企業做不到政府、員工所要求的,政府做不到民間的所需,多滿足對方的需求才有辦法達到雙贏的地步咧。ㄟ......這一段好像在寫報告似的,趕快給他結束。 Anyway,兩性平等法實施的今天也是給我一個警惕,記得日後要多聽聽屬下的聲音,不要光想自己的利益喔。

到底哪個部長最有錢?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從以前上班開會,到現在每天每天都要跟同學開不同的小組會議,常會碰到趁機隱喻諷刺或明講臭罵某人,如果這些跟會議主題有相關那就罷了,偏偏有人罵到離題,對人不對事,簡直就是浪費全部在那裡開會的人的時間!最恨的還是,有些人認為這些毫無相關的事情非常重要,一講再講,講個不停。 昨天和今天我從華視新聞上看到新上任部長到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的片段,大部分的焦點都擺在宗才怡這位第一位女性經濟部長身上。因為新聞記者只有把宗才怡的窘況節錄下來,我就不清楚到底分辨晶圓與光碟的「專業」意義在哪裡,也不清楚把新上任的部長財產資料拿出來指責的意義在哪。 我能瞭解宗才怡接受質詢時國語不輪轉的心境,國語不流利,回答得結結巴巴,搞不懂國民毛額、國民生產值的中文名稱,跟我幾年前剛回台灣工作的情形真類似,不過宗才怡國語咬字發音字正腔圓的,我那時的國語發音還很ABC咧。雖然我的英語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好,但是在講專業用語時起碼都是用英文,要死背中文用詞還要很流利的從口中講出來,沒有一段時間練習真的是很困難。好在當初工作的環境裡,同事、客戶都必須懂那些英文專有名詞,講起英文來大家還非常歡迎呢。 剛剛看聯合新聞網的報導,竟然有立委要求宗才怡幕僚: 1. 不准遞小抄→你以為你是老師,在考試嗎? 2. 不准說英語→雖然英語不是中國人的語言,但宗才怡使用他熟悉的語言和民進黨使用熟悉的台語,道理不是一樣嗎? 3. 不可以實問虛答→這更好笑,歷年來哪個政治人物不以太極式回答問題呢? 沈富雄更認為以宗才怡之前的經驗來當經濟部長,「膽子稍微大了一點」。雖然我也覺得這需要膽識,但不認為這種話題值得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來。更好笑的是,幹嘛在施政報告質詢過程中教導「如何做官」?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浪費人民的金錢。 今天宗才怡登上最有錢的部長寶座,我更覺得無聊。他才剛當部長沒幾天耶!立委是要部長上任前把財產全部轉移呢?還是要行政院長替國家找一個窮人當各部會首長?我真的不知道意義在哪裡,他們又不是當了好幾年部長,吃了人民好幾年的血汗錢呀! 我第一次看到宗才怡出現,是在華視新聞報導長榮華航之間的鬥爭,那時我非常驚訝華航有個講英文的女總經理。沒想到第二次看到他的時候,竟然就是當經濟部長了。說老實話,不管這位新經濟部長國語有多

回憶剛到倫敦時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才星期一,就已經在盼望週六的來到。之前那股「我喜歡星期一」的勁兒都已經消失無蹤了。最近過完週末後就沒有什麼靈感,很想貼些東西上來,所以今天就偷懶一下,把尚未開奇摩筆記前我在新浪網BBS貼的,重新整理一下擺上來。看了一下,有點變成懶人食譜秀了說..... 2001/09/24 終於可以貼文章上來了 又到了英國的午餐時間,我今天又做了一頓懶惰午餐....不過很好吃哩! 三片塗了蕃茄醬的黑麥土司 + 切丁的加州李、GALA蘋果混低脂美乃滋 快速、營養、好吃~! 本來還想照個相片留念,可是這三明治看起來不是很上相,所以....放棄。 2001/09/26 現在每天下課的回家路上,就是我開始思考晚餐的時候 今天我又發明了一種懶人做菜法哦!(我覺得這裡快要變成我的個人料理發表會了) 乾的湯包粉 + 煮好的飯 + 雞肉 + 芹菜 + 水 全部攪拌在一起,擺進電鍋裡蒸,快速又香又好吃的晚餐就出來啦! 因為我的實驗太成功了,所以我決定明天下課的時候,要去一趟超市買所有口味的湯包回家,按照每天不同的心情來煮飯!當然也是要買一些青菜肉類啦,這樣稀飯味道才會棒哩! 2001/09/29 我正在吃午餐,夢寐以求的模擬pizza... 原本以為要做這頓午餐要等很久,沒想到超級快的,切好、放進烤箱、洗完菜刀、占板,竟然就已經烤好了! 知道要怎麼做嗎? 就是把土司麵包當作pizza的底,先塗上蕃茄醬,再擺上青椒、蕃茄、洋菇、培根、起司絲,擺進烤箱(烤箱要先預熱)。 11點半進廚房,12點可以端著我兩片模擬pizza到房間吃啦 2001/09/30 我從格林威治回來囉! 好累...好想睡覺.... 我們從西敏寺搭船沿著河,一路向東,船上的解說員沿路解釋了沿岸的重要建築物,有許多超過百年的歷史性建築,真是漂亮。到了格林威治後,我們去一家墨西哥+德州餐廳吃午餐,經過格林威治當地的跳蚤市場,充滿藝術氣息的跳蚤市場,然後才在風大雨大的氣候下,慢慢地走向格林威治最重要的皇家天文館(不知道有沒有翻對,正確的英文是Royal Observatory)。因為進天文館還要五英鎊,所以我們都偷偷地走到旁邊的標誌照相,並沒有很多人知道這地方,嘻嘻。 格林威治這個小鎮真的很漂亮

愛唱叉燒包歌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周蕙前陣子不是有出兩片老歌新唱的專輯嗎?我不喜歡美美的抒情歌,竟然是喜歡搞怪的輕快版「叉燒包」、「偷偷摸摸」、「打噴嚏」。一開始聽的時候,覺得周蕙怎麼挑不專挑非大眾化的情歌,這首真是難聽死了。可是聽久了之後,怪怪的歌詞配上輕快的旋律,真恨不得趕快衝到KTV唱他幾百遍。所以我決定回台灣之後,每次去KTV唱歌一定點這三首歌來唱,周蕙的轉腔也一定盡量給他模仿到家,然後在曲尾把歌詞改成「我最愛吃是小籠包」~~ 「叉燒包」歌詞裡面出現好多好吃的包子名稱:叉燒包蓮蓉包豬肉包玉薯包豆沙包廣東包上海包,光是聽到歌詞就很想吃,尤其是那句「誰愛吃剛出籠的叉燒包」,聽到就忍不住想要說「我啦我啦」! 那首「偷偷摸摸」更是一首怪怪的歌,我看了歌詞還是不知道到底在唱蝦米碗糕,不過之前我聽周蕙唱「拍拖」時,老是以為他在唱「怕脫」,想說這個歌詞怎麼怪怪的,偷偷摸摸=怕脫?把拍拖的部分改成「怕脫」的意思就爆笑了: 偷偷摸摸難道就算錯 你自己想啊 你自己說呀 你還不是去拍拖 怎麼你會遇到我 你「怕脫」 不是我「怕脫」 你還要罵我錯 我沒錯 你也沒有錯 「怕脫」算什麼 對嘛! 台灣那個地方不「怕脫」呀 那個不是偷偷又摸摸 我不說你 你也沒有說我 姐妹兩個都不錯 明天一塊去「怕脫」 Anyway,我明天去亞洲日本超市會記得買一盒叉燒包,邊吃邊唱「叉燒包」!

批評麥可波特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大部分念過產業經濟企業管理學或在商場打滾多年的人,都知道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是哪號的大人物。我不是念商的,之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也很懶的看一些什麼商業書刊雜誌,很努力想看懂也是看得很辛苦,所以除了我在紐西蘭看過的長榮、台積電老闆的傳記(中文),其他一些大企業老闆的名字啦,甚至麥可‧波特我都不太熟。直到麥可‧波特去年七月底到台灣演講時,在廣播新聞中聽到麥可‧波特對台灣未來經濟策略走向的意見,又從一堆朋友那裡收到他的演講中文翻譯稿(不只收到一次喔),才知道台灣商人對麥可‧波特就像台灣對張忠謀似的當作神在膜拜!講的誇張一點的,就像是大陸人對毛澤東那樣的敬仰與尊崇。 可是說老實話,我收到那麼多封同樣的中文翻譯稿,我還是沒有看完。因為我覺得他講的很玄,看不太懂他在講什麼,我也不知道我看了能對我有什麼幫助。 不過這學期開始念商業策略性的科目,除了財務會計老師之外,幾乎每個教授都會在課中提到麥可‧波特的Five Forces,我才開始漸漸瞭解麥可‧波特所講的理論,也看懂了去年他的那篇中文翻譯稿。除了美國籍的大師,有的教授還會提到日本的產業全球化管理大師Kenichi Ohmae,根據念法我翻成了好幾種日文名字,我還是沒印象.......後來才知道他的漢字名字是大前研一。這個國際級的日本策略大師英文還不錯ㄋㄟ。 教授會在課堂上提到麥可‧波特,並不表示教授都像台灣人那樣把他當作神在膜拜,四個教授裡有三個批評麥可‧波特的Five Forces理論。他們覺得麥可‧波特提的理論固然好,但是還有其他的因素沒有包含在那波特五大因素中。教商場策略的教授還自己另外研究出四大因素,並且說波特名為「世界級競爭策略大師」,但是他書中所提的實例全都是美國的公司企業,那還算是「國際」嗎? 對啊,美國人都把自己看的最偉大,大部分的台灣人也都把美國當作台灣大陸以外的國家的代表,所以也就會把麥可‧波特當作神一樣的在膜拜了。現在覺得幸好我沒有到美國唸書,要不然知識觀念侷限在那個難以擴展到全球,要不然變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那可就不太符合21世紀全球發展的目標啦! 忘記是哪個中國古代名人說過的話,他說不要尊崇古人的道理,要努力批評、找出裡面的錯誤。這句類似的話,好幾個教授也在課堂上與我們說過。

再挑戰蘿蔔糕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昨天下午再次向懶人蘿蔔糕挑戰。本來是想等到下週再做,因為這週五、週六為了小組報告弄得雞飛狗跳,都沒有休息到什麼,可是又怕等到下週做時,昨天剛買的白蘿蔔就變的不新鮮了。所以趁蘿蔔還很新鮮的時候,趕快把他做成蘿蔔糕。 這一次的蘿蔔糕省略廣東蘿蔔糕的料,沒加香菇蝦米紅蔥頭,只象徵性的加了一點培根代表臘腸。上次因為混了太少粘米粉,這次特地混了一大碗米漿,和進炒熟的蘿蔔絲與培根放進電鍋蒸,蒸完隔夜放涼。今天中午的午餐就是煎蘿蔔糕啦! 雖然有點黏,可是也因為每家做的蘿蔔糕版本都不同,我忘掉真正的蘿蔔糕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這樣有點黏的蘿蔔糕也許是正常的吧?吃蘿蔔糕還可以吃到一些蘿蔔絲纖維,感覺真好,料多實在(蘿蔔絲的料)。 切了四分之一送給深圳女室友珍珍,四分之一送給班上的台灣同學W。深圳室友覺得以前看他外婆做的蘿蔔糕都非常麻煩,可是我做的好像很簡單的樣子,我說因為你們人多要吃嘛!所以麻煩,而且我這次少加很多料,簡單就好。 下次要做什麼不知道,也許是蜜汁排骨吧?

搭雪車買麥當勞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這是我在自由時報看到的路透社新聞,超級新鮮的,麥當勞的Drive Through搭配當地的交通工具習性發展出的雪車專用道,很酷耶~!既然有車子專用的,現在也有雪車專用的,不知道麥當勞有沒有想過小舟專用的水道呢?哪個城鎮小河小溪湖泊多到當地人都以船當交通工具走水路的呢? 威尼斯?芬蘭?還是江蘇?讓我想起天龍八部裡面出現的江蘇慕容家,那個阿朱阿碧不是在燕子塢,划小船帶著段譽在遍佈荷葉菱葉蘆葦茭白的河湖嗎?在這種地方開麥當勞也不錯啦,但只怕識路的當地人才有辦法去一趟麥當勞買漢堡喔,觀光客要買份漢堡還怕會迷路呢。 新聞原文: 「得來速」前進北極 瑞典北部城鎮彼特亞,距離北極圈僅有130公里,氣候嚴寒,居民常以雪上摩托車代步,速食連鎖業者麥當勞週末在當地開設全球第1家雪車得來速分店,為雪車駕駛標示專用車道。(路透)

比利時餐廳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晚上和表妹、他同事三個女生去科芬園的一家出名比利時餐廳BELGO吃淡菜Mussels,這是表妹和他同事在英國導遊書上找到的,我事後也才想起網友Winnie也有去吃過。 我們六點半到的時候,客人已經很多了。看了菜單才知道我們錯過了下午五點至六點半的「特價時段」,就是這段時間內點的菜(有限定種類)的價錢等於點菜時間,換句話說,就是點的菜都是在五英鎊到六英鎊半之間。真是夠便宜的! 因為是比利時餐廳,菜單上的菜名都是比利時文,也還好有英文註明菜的內容,我想我大概要學Mr. Bean那樣閉著眼睛在法文菜單上隨手一指.....。點菜還好,但我就是看不懂啤酒,只看得懂LAGER這一個字。結果還是問了服務生,請他建議我們適合女生喝的啤酒。 這家出名的就是淡菜和水果啤酒。淡菜有分一盤18個和一鍋一公斤兩種,我們三個女生斟酌很久,才決定點一鍋的分著吃。接著又點了原味烤雞、生菜沙拉,以及草莓、櫻桃、芒果啤酒。 這裡的服務生單手可端起擺著三鍋淡菜的鐵盤,另一隻手則要拎著鐵架子到客人的餐桌旁,弄好鐵架、把鐵盤擺在上面,然後把菜一一端到客人的桌上。有趣喔!可是這樣服務生容易得肌腱炎耶,我覺得好可憐.......職業病。 菜很快就上來了,還附贈的三人份小麥土司和現炸薯條。我灑了黑胡椒在現炸薯條上,非常好吃,小麥土司好像只有我最捧場,因為他們覺得太乾太硬,咬不下去吞不下去,但是我覺得要是塗上厚厚的奶油和美乃茲,味道很棒耶。表妹則是很捧薯條的場,擺在手邊就不停的拿來吃,所以他最快飽。 淡菜煮的味道不錯吃,但是我覺得好小一顆,殼那麼大,裡面的肉好像台灣的蛤蠣大小一般,吃的不是很過癮。本來看別桌都是一個人吃一鍋淡菜,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真正吃到後才瞭解其實一點也不困難耶。想到以前在紐西蘭買的新鮮淡菜,光是裡面的肉就有6、7公分長,吃一顆還要分兩三口。 原味烤雞配的醬料是肉桂蘋果醬,味道酸甜,其實對我們吃慣中式的醬油味烤雞的台灣人來說,可能覺得怪怪的。但是我今天的心情不是非常想吃有醬油味的料理,所以全部都可以接受啦! 我覺得水果啤酒喝起來很像台灣咖啡館夏天在賣的水果冰茶,但又不夠冰,喝起來也不像是在喝啤酒。但喝多就容易熱了起來,但還不至於到喝醉的地步。 我們看服務生端著焦糖布丁走來走去的,很想吃,可是看菜單又找不到,問了服務生也答非所問。挑了半

印度甜點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昨天突然嘴癢想吃點心,想到上學途中會經過一家賣甜點的店,不料他們星期一公休,所以今天又去了一趟。第一次買印度甜點有點緊張,因為我從來都沒有吃過任何印度甜點,也不知道要怎麼挑。看玻璃櫃裡各式各樣的甜點,有糕點、有炸的,就隨便挑了兩塊顏色不一樣的糕點。 回家路上剛好碰到一個印度同學,他跟我說這種甜點的名字叫Barfi。回到家趕快嘗了兩口,Barfi都有杏仁、南瓜籽果核,咖啡色的是焦糖口味的,黃色的嘗不出來是什麼口味,不過我覺得味道非常像Fudge。 這讓我想起高中時,有一陣子在上午茶休息時間非常喜歡去學校的合作社買Fudge,Fudge也是這樣一塊塊的,非常非常甜,好像在吃巨型巧克力焦糖。本來我覺得這種甜點很噁心,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喜歡上,還吃的很愉快。現在吃印度的Barfi就好像在回味以前高中時代吃Fudge的感覺喔!

溫莎古堡之旅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昨天和台灣同學兩個女生搭火車跑去溫莎玩。因為早上九點半之前不能買便宜的倫敦地鐵公車一日遊的票,我們就拖到九點半才出門。從滑鐵盧車站搭火車,差不多50分鐘的行程。 昨天真是超級冷的,好不容易看到的太陽公公才出現兩天,昨天竟然趁我要出門玩的時候給我罷工!太陽簡直就跟英國火車一模一樣。本來10點47分有一班,我們兩個人衝上火車等著,車廂內冷得要死,沒想到第一次坐英國的火車本來很興奮的我,馬上碰到罷工不往溫莎的火車,要我們搭下一班。所以我們只好再進到車站的大棚子內,我順便買了一杯熱伯爵茶,先暖一暖手指,然後再一口氣喝完暖暖胃。這種短程的火車比倫敦市地鐵還爛喔,車廂內竟然沒有暖氣,我把大羽毛外套蓋在身上還覺得冷,真想整個人縮進大外套裡面,可是又覺得妨礙觀瞻,這樣很像住在車廂內的乞丐耶! W帶著他那本中文英國旅遊雜誌,邊翻邊問我要去哪裡玩,我是沒有什麼概念啦,只想說溫莎除了去溫莎古堡之外,其他地方就隨便囉。可是W不太想去,說門票太貴了,可是我認為到溫莎就是要拜訪那個城堡啊,要不然去溫莎要做什麼?W想想沒說什麼,好吧,那就去吧。不過溫莎除了那個出名的古堡,還有一個英國貴族念的中學:伊頓學院Eton College,那個是我們第二個要拜訪的目標。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都是在念那裡的。 火車往倫敦的西部走,快要到溫莎的時候,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龐大建築物,用膝蓋想也知道那個一定就是溫莎古堡啦!沒想到溫莎古堡這麼龐大耶,讓我想起哈利波特片中,火車駛向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情景,只是霍格華茲魔法學校高大許多。一走出火車站,就看見古堡城牆,兩個人興奮地沿著城牆一路走到大門口,迫不及待的想要趕快進去一探究竟。 門票要11.5英鎊,約合台幣575元,跟其他一些古蹟門票一樣貴,誰叫溫莎古堡1992年遭到祝融侵襲,只好從觀光客的口袋拿錢,門票每年越調越高。溫莎古堡據說是全世界最大也最老還有人居住的城堡,從西元1066就開始建造(原本是木造的),至今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可是外表看起來還滿新的,不知道是一直都有人在清理呢,還是因為他本身用的石頭是屬於淺色系的,所以看起來新新的。伊麗莎白二世等皇族有時週末還會到這兒來度假,城堡內的聖喬治教堂也是皇家專用的,皇家婚禮啦、加冠啦都在這裡舉行,在國中歷史課本看過有六個老婆的亨利八世葬在這裡(課本裡那張照片讓我聯

料理實驗日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1)蘿蔔糕 昨天特地跑去亞洲日本超市買了蘿蔔糕最重要的材料:白蘿蔔及粘米粉(在來米粉),卻不小心給我看到那裡開始在賣蘿蔔糕了!害我心裡很猶豫到底是要自己做呢,還是用買的。最後決定自己做,因為賣的實在是太貴了,1200公克要賣台幣350元,不知道在台灣要多少錢喔? 今天下午趁天氣超晴朗,我還洗頭洗澡洗的舒舒爽爽的,花了一個小時刨蘿蔔絲、切碎香菇蝦米,煮全部的東西......實在是有夠耗工!我下次不想做了。我擺了太多料,變的有點像蘿蔔絲碗粿,決定下次就簡單地做純白色的蘿蔔糕好了,嫩嫩的看起來比較可口! (2)可樂雞翅 今天第二樣實驗性料理是可樂雞翅。冷凍庫剩下兩支雞翅,沒有什麼肉的雞翅不知道要煮什麼懶人食譜好。想了半天,就用網路上找到的可樂雞翅食譜改編一下,跑去路口印度人開的雜貨店買罐可口可樂,狠狠地加了整罐進去,又放了油豆腐、蔥、紅蘿蔔、白蘿蔔、醬油醃了半小時,再把雞翅拿出來煎了一下,就放進電鍋給他煮。 第一次煮可樂雞,都不知道會變成什麼味道。我想說反正下午的蘿蔔糕都能給他煮成碗粿,也不會比晚上的可樂雞還差吧?嗯,的確好多了,有點像紅燒滷雞翅喔,可惜我沒煮飯,要不然淋在飯上又更好吃了! 結論:今天的實驗都勉強可以吃,起碼不會太糟糕。粉好。

倫敦市賀新年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剛剛突然在BBC首頁上看到「恭喜發財」的字樣, 喔呵呵呵呵! 真素給他金降熟悉的啦。 明天在特拉法加廣場有活動 (就是我在博物館之旅一裡面有提到的) 倫敦市長、中國大陸駐英大使等人揭開序幕, 接著有華裔詩人林某某小姐、 首支英籍華裔少女隊SYLQ、 歌手Cici等等全都是不認識的........ 當然啦, 最重要的舞龍舞獅、兒童民族舞蹈、古箏演奏是不可免的。 我當然是不會去跟人家擠來擠去的囉! 可惜我沒有電視,要不然看電視轉播方便多了。 明天可能會跟同學去溫莎玩吧? 剛剛在看阿貴系列的 「阿嬤神父喜相逢,歡樂新年玉玲瓏」, 不但完全顛覆傳統的故事習俗, 還又解釋各種名稱的由來。 爆笑又學到不少唷! 這種東西就比較適合我啦....... 去看那個什麼給外國人看的表演就不太適合我了

練習日文會話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前天情人節的晚上,我七點多就倒在床上昏睡,睡的正熟的時候,九點多手機突然響起,聽到一個男的嘰哩咕嚕不知道在講什麼,我還很自然的「嗯嗯」回應,結果終於聽到我聽得懂的部分,那個男的用日文說:「知道我是誰嗎?我是Ume啦」唉喲......原來他之前是用法文跟我講話,難怪我一點都聽不懂。豬頭,這是第二次有人趁我睡覺時打這種開玩笑的電話! Ume是我在日本唸書時認識的學長兼朋友,目前在巴黎的法國餐廳做廚師的工作。他雖然是男的,可是很會煮飯,以前曾經在他的小房間花十小時熬煮一鍋咖哩,弄得整個房間都是咖哩味,他那整個禮拜吃的也全都是咖哩飯。不過我沒有這麼幸運吃到他所煮的任何料理。因為他嗜美食,城裡大大小小的美食餐廳他都知道,還開車請客帶我們去吃拉麵、法國料理、中國餐廳,他的生活觀念就是省錢來享受美食。那時候有車階級的日本同學很少,我還記得我們去一家叫「白龍」的浙江餐館吃飯,吃完剛好下雪,車子怎麼發也發不動,幾個女生在他的車子裡又興奮又著急,好怕車子行走在剛下雪的路上會發生車禍。 我在睡夢中突然接到他的電話真的很驚訝,我們已經五、六年沒見面了。一開始他講了一堆日文,我都聽得懂,無奈我已經很久沒講日文,半夢半醒的腦子渾渾噩噩的,好不容易擠出一句「好久不見」,再講了幾句,頭腦突然開竅似的,開始組織起有文法的句子,然後就跟他聊起天來,還不時穿插關西腔。好像很久沒游泳的人,突然被丟在海裡,為了求生,潛意識裡的游泳技巧突然就這樣冒出來。 我從來沒有密集交過這麼多要好的純友情男性朋友(沒有一個變成男朋友的),都是在日本唸書時認識的,誰叫那個學校男與女的比例是七比三呢?我想,也許是我比典型的日本女生還會跟他們討論嚴肅的話題吧,更也許我延續了台灣人批評諷刺的特性,跟他們聊天的時候都會忘掉「我是女生」的本質。我後來更發現,跟我比較好的幾個全部都不會抽煙,我實在是沒有辦法跟有煙味的人聊天聊太久。 離開日本後,幾個陸陸續續到紐西蘭玩;回到台灣後,幾個也跑到台北找我,我就要當義務導遊帶他們到處玩。有幾次我在台北家裡還會接到他們打來的電話,狠狠地複習一下我的日文會話。記得有一次那個被派去新加坡工作的Yoshi,打電話找我聊天,抱怨只會日文的他在新加坡有多無聊就是多無聊,然後突然跟我說,我的日文比幾年前在日本的時

去年的情人節

原貼於明日報新聞台《露露的倫敦生活篇》in London 今天是情人節,我雖然有情人可是不在我身邊,我雖然有情人可是沒有禮物,我雖然有情人可是連電子卡片都沒收到。更別說今天我還要上一整天的課,一月一度的朋友也讓我今天精神非常的差。不過呢,今天傍晚提早下課十五分鐘,也才剛結束兩、三分鐘,班上還亂烘烘的,我的手機竟然意外響起來,真的是不得不驚訝心電感應的靈準性喔! 今天要怎麼慶祝情人節?只好沈醉在回憶中,自己來回想一下去年此時的情人節我是怎麼過的。 去年的情人節我也是沒有卡片,沒有玫瑰花,沒有禮物,沒有燭光晚餐。那天兩個人加班,急急忙忙在晚上八點前十分鐘離開公司,趕緊買了貢丸湯肉羹麵到他家,收看台視八點檔:「像風像雨又像霧」,還不忘邊看邊解說劇情給他聽。然後再接著看九點檔日劇、十點檔日劇,然後就回家了。 我是不在乎情人節的卡片禮物玫瑰花燭光晚餐啦(但是不等於「我不想要」),只要有人陪我過就好了,我也是可以過的既滿足又快樂。 好睏喔,現在我比較想跟周公約會啦。